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人本管理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实现”人性假设之上的管理思想,是西方企业假设的一种提高,它倡导一种“无所为而为”的“无为而治”管理思想。人本主义理论重视人的需要,通过认识人的需要去实现对人的管理,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去实现对人的管理,通过唤起和促进人的需要的生成去实现更为积极主动的管理。
在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学校非理性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教师在学校事物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教职工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一、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人本管理作用的必要条件。在以权力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理性管理中,教师得不到精神上的尊重,工作中只能是被动的服从,难以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也不可能真正发挥出创造性。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群体作为社会心理的主体,具有社会促进效应、凝聚性、模仿与暗示性、人际关系、心理氛围、合作与竞争、个人在群体中的身份和地位对他的影响等作用。所有这些,人本管理都能对其产生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在现代管理中,关心、爱护员工是最起码的要求,但仅有关心爱护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士为知己者死”,这充分强调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校长的生命在教师手中”,学校领导者要十分明确,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在学校中,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他人和为他人尊重有机融合。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教职工的需要是多种类、多层次的,如事业上的需要、生活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等,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奉献。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人的环境。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人们心情舒畅,相互发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学校领导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同时也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成为知音。再次,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重要的是给学校的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环境。这样一来,学校中的教师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从上而下的成员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
二、关心教师的需要、了解教师的需要。学校管理者要关心、了解教师的需要,要把教师的疲劳放在心上,经常列入议事日程。了解需要包括教师需要的种类、层次、结构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等。比如:政治上进步,表现为要求入党、职务升迁;业务提高表现为要求掌握新知识、新信息,允许参加业务进修和取得学历学位的学习;创造、成就的需要表现为追求教学成就,期望学生成材,获得高级职称;自尊、荣誉的需要表现为希望受到社会尊重、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和领导的信任;物质生活的需要表现为改善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解决住房,解决子女入托、入学、就业问题等等。
三、合理满足教师的需要。学校领导者要十分妥善地解决教师的物质需要和个人生活需要问题,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果一个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尚未得到满足,而一味强调精神作用,置物质需要而不顾,那是不能调动其积极性的。要在满足教师一定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注重精神需要的满足:如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以满足业务提高的需要;积极支持教师在本专业的范围内开展研究工作,提供相应的条件,以满足其创造成就的需要;尽可能多地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重视并采纳其合理的建议,以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学校领导者对合理又可以满足的需要,应尽力予以满足,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合理的暂时不能满足的需要,一方面要对教师讲清楚,取得教师的谅解;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措施,使这些需要能逐步得到满足。
四、激发教师产生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人的高层次精神需要是人们改造世界强大的推动力量,也是能动地调节个人物质需要的控制力量。有的教师即使在物质生活上有一定的困难,也不会动摇自己的信念和事业心,相反会表现出高昂的士气,乐观的情绪,必胜的信心。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教育、引导和激发教师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从政策上、心理上因势利导,教育、引导教师的需要由低层升华到高层次。不能只停留在已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上。同时,对教师中已产生形成的高成就的精神需要,领导者要给予爱护、鼓励和支持,并创造条件使其得以实现。当然,还要创造条件激发和培养教师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使教师产生并焕发新的工作积极性。
五、注重加强教师角色责任的需要。教师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心理状态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变革,使教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角色期望和职业态度。过去,教师在工作中以追求物质利益为耻,以“园丁”或“蜡烛”似的无私奉献精神为职业理想。然而,随着商品意识不断对教育的影响和渗透,教师固有的道德价值观开始动摇、解体。教师行业出现不安心工作、人员流动、跳槽等现象就不足为怪了。我们很难肯定目前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都是热爱本职工作,能够担负起教师角色责任的人;已经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未必都适合做教师或者能够安心地从教。因此,学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师的职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作为建设教师队伍的先决条件。
六、正确调节教师的需要。学校管理者在恰当满足教师合理需要的同时,还应作为教师需要的调节工作,以保证教师积极性的正确方向和持久性。要正确调节教师的需要,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正确处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需要与集体需要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师的特殊需要与一般需要的关系;正确处理低层次需要和高层次需要的关系。
学校管理者要运用人本理论认真地探索教师的心理需求,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学校活力,提高管理质量,使学校呈现出团结、和谐、稳定的局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