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93期/市场贸易/正文

发布时间

2006/3/3

作者

□文/那 宏

浏览次数

1647 次

中国与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问题
  专家预言,从2005年开始纺织品一体化将使全球纺织品贸易走入一个春天。然而,对于中国相关部门和业界,这个春天太不平静。2005年4月4日美国首次对我国3个类别的纺织品进行“特保”调查。4月6日美国开始对我国棉制裤子等3类纺织品自行启动设限调查程序,其业界也对我7种纺织品提出设限申请。同日,欧盟也不顾我国多次反对,公布了针对中国纺织品限制措施行动指南,人为设定取消配额类别纺织品今后4年的进口增长率。中国纺织品仅仅享受了几个月的后配额时代,美国和欧盟就先后设限,让人感受到了来自西方世界的一股飕飕冷风。
  一、美欧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原因
  2005年取消关税配额后,我国一季度出口美欧纺织品数量激增是引发这场贸易争端的“导火索”。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前4个月中国纺织品对全球出口增幅为18.4%,比上年同期还低5.3个百分点,但对美欧出口分别增长71%和48%。美欧以此作为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理由,认为中国纺织品出口激增,对美欧当地产业造成了损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前4个月中国纺织品之所以增长相对快,与配额取消后的阶段性过渡转换有关。在旧的配额体制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获得配额极少,与自身实际产能极不相称。一体化后,这一障碍消除。经营主体增多,久受压抑的生产和出口能力得以释放,一些类别纺织品出口的增长,是扭曲贸易向自由贸易回归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这种增长也是短期的。前4个月我国对美欧纺织品出口的增长,是受了原配额产品的强劲拉动。相比之下,非配额产品出口增长平缓,增幅低于对美欧市场的纺织品整体增幅。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并没有忠诚地履行分阶段地放开配额的承诺,却把最紧俏的、大家最关心的、发展中国家最有出口潜力的那些配额保留到最后一刻。比如,美国保留了90%,欧盟保留了70%的配额。以至于到2005年1月1日体制转换时,出现了中国纺织品激增的现象。况且,原先企业为躲避配额限制,常常通过转口等途径间接出口到美欧,这部分产品在中国海关数据中显示为对其他国家(地区)而非美欧的出口。配额取消后,原来的转口产品可直接运抵美欧,中国海关数据中对美欧出口统计自然相应增加。美欧在世界贸易中拥有大量优势产品,在纺织品行业完全可以、也应该减少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所以,美欧设限的根本动因在于:1、遏阻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目前,中国包括纺织品贸易在内的大量出口业务,其中相当比重来自外资在华设立的合资、独资企业的加工出口,构成世界产业链中各国在中国内地的“世界工厂”环节,这样的后果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不完全具有积极的意义,于是“中国经济威胁论”应运而生。2、挤压中国整体经济空间。通过对占有中国出口较大份额的纺织品出口的压制,来压制中国的外贸出口,从而实现借压制中国出口外向型经济来压制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体发动机的目的。3、政治目的。以美国为例,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大量的中国纺织品出口对美国的就业率产生负面影响,以前的保护措施或目前某些产品种类所采用的保护措施都没有给美国带来生产和就业机会,所以政治牌的意义可能比经济牌更大。
  二、“设限”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不论是美欧的“特殊保障”调查,还是“特别限制”,其实质都是在配额取消后的一种新的贸易壁垒。这给正准备在“后配额时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中国纺织企业遭受巨大压力。
  1、对我国纺织行业带来冲击。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一个有竞争力的行业。2005年上半年已经设限或可能设限的产品的覆盖面将达到对欧美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3。我国纺织品受限对就业影响巨大。据统计,中国纺织行业的直接就业人数已达1800万人,间接就业9000万人,纺织品出口受限已经使数十万纺织工人的就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中国与美欧在纺织品贸易上出现的争端,给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中国的纺织品在国际低端市场上并不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孟加拉、菲律宾、印尼、柬埔寨、印度等国家都有各自的优势。一旦中国在与美欧的贸易争端中受挫,上述国家同样有能力吸纳市场所需的订单。而且,我国纺织行业有大量外资企业,一旦出口受挫,就会导致外资的流失。
  2、纺织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中欧虽然于2005年9月5日就中国纺织品在欧盟海关滞港问题达成了协议:滞留在欧盟海关的全部约8000万件中国纺织品将被放行。对于这样的结果,舆论界都定义为“双赢”,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暂时和有限的“双赢”。我国纺织品明年出口欧盟的形势不容乐观。第一,在2005年前4个月,从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纺织品成倍增长,导致欧盟采取“特保”调查措施;2005年6月11日中欧达成《中欧纺织品协议》,在2008年1月1日前,对中国10类纺织品在按年8%~12.5%的额度增长配额。这样的增长额度,相对于目前我国纺织品生产能力,无异于杯水车薪,所以2006年的配额之争更加激烈。第二,在2005年热热闹闹的“纺织大战”中,许多出口企业抢关出口,打价格战,利润极低,有的甚至亏损。目前,已有一些银行对纺织品企业的贷款控制很紧,甚至出现不贷的现象。一些银行界人士认为,中国的纺织行业可能要垮了。其实,中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很有竞争力,应对欧盟纺织品设限,需更新改造、产业升级,而此时正是纺织品企业最需银行支持的时候。第三,欧盟会尽快修改反补贴法,使之适用于中国。相对于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纺织品特保措施的威力更大,但纺织品特保措施的威力在2007年底将失效,威力更大的反补贴法必然为欧盟所用。欧盟现在正在考虑给予中国半市场经济地位,那样欧盟反补贴法将自动适用于中国。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说道,2008年欧盟市场将对中国纺织品全面开放。但这样的话你会相信吗?即使到了2008年,由25个成员国组成的欧盟的国内情况是参差不齐的,纺织业在欧盟还会有相当的份额,欧盟不会自动放弃。第四,由于中国纺织品出口欧盟前景不明朗,欧盟进口商会从印度、孟加拉等国进口,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三、面临纺织品受限,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应对措施
  第一,对于纺织企业来说,加快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品的品质,走“品牌”之路。在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做的是贴牌加工。也就是说,中国纺织企业除了在销售商和原料商的夹缝中获得微薄的利润外,一无所得。产品缺乏品牌优势,利润空间非常小,一旦遇到关税提高、特保设限等政策上的变化,抵御风险的能力便很差。中国纺织企业要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除了坚持价格优势外,更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建立品牌优势,实现从贴牌向自有品牌过渡。
  第二,到国外建厂,实现市场多元化是有效途径。听到美欧设限的消息,一些在海外设有生产基地的纺织企业并不紧张。在海外建厂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厂建到外国人的家门口。无论欧美设置什么样的贸易障碍都可轻松跨越。二是到原料产地或劳动力低廉的第三国投资。利用一些国家劳动力成本比我国还低、美欧设置的贸易壁垒也少的优势,发展我国纺织工业。
  第三,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企业应加强自律,发挥纺织协会的积极作用。对于企业争相杀价,恶性竞争,最有效的当是采取行业自律的办法,所以纺织行业协会一定要有权威性,哪一个企业违背了行规,纺织行业协会就要惩罚它。同时纺织行业协会应制定具体的惩罚标准。
  第四,加强政府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对欧盟各国纺织行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定期发布国别纺织行业状况报告,使纺织企业在出口欧盟时心中有数;帮助纺织企业技术改造,开拓欧盟市场;在配额的管理上,有步骤的实行配额招标,把配额给予那些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改变我国的出口战略,加快实现出口“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使对外贸易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提高加工贸易料件的本地化率,以延长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价值链;注重外贸政策与外资政策、产业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60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