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93期/以人为本/正文

发布时间

2006/3/3

作者

□文/杜晶晶

浏览次数

1384 次

人力资本产权与企业制度变迁
  对于人力资本的研究始于六十年代初,但长期以来一直把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研究,即将之与资本、劳动力要素相并列,分析其在企业产出中的定性的和定量的作用。实际上,人力资本对企业的影响远不止于它对产出的作用,它对企业的整个制度安排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由于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性,它具有不同于物质资本的产权特征。产权特征的变化导致企业制度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人力资本产权及其特点贯穿于企业制度变迁始终。
  一、人力资本内涵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或人力资产是两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刘小腊、李鸣认为,人力资产与人力资本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资产也可以理解为财产,或民法上的物,有时也特指企业占有的财产,它是物类产权的客体。资本,它并不是我们一般所接触的货币:生产资料或商品等实物,严格来说,它是一种产权,是投资者获得利润收入以及为确保获取利润收入而拥有的权利。资产者将其投入到企业或借贷给其他人,则形成为资本。张建琦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资本通常是某种资产转化而来。人力资产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它是指人体中存在的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综合。人力资产若只停留于市场上,则还是人力资产,其归属是一元化的,只有当人力资产进入到企业才能转化为人力资本,此时人力资本的归属是多元化的。姚树荣、张耀奇在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学对人力资本的三种定义后认为,人力资本是指特定行为主体为增加未来效用或实现价值增值,通过有益投资活动而获得的、具有异质性和边际收益递增性、依附于人身上的知识、技术、信息、健康、道德、信誉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们认为,这一定义不仅点明了人力资本的主要内容,而且指示了人力资本的“人力”特征和资本特征。与劳动力范畴相比,人力资本具有人身依附性、异质性和边际收益递增性等人力特征。因此,正确区别人力资本与人力资产或人力资源的内涵,对研究人力资本产权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力资本产权及其特征
  什么是产权?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产权是指由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一个产权的基本内容包括行动团体对资源的使用权与转让权,以及收入的享受权。根据产权学派的理论,我们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是人力资本市场交易中的行为关系,它包括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及其派生出来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和,是制约人们行使这些权利的规则。
  人力资本产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是为了界定和调整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权益关系而形成的制度安排。人力资本产权是由于人力资本使用价值效用性和稀缺性而引起的。在人力资本市场交易中,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确定了两者之间的行为边界、关系方式和权利所属。人力资本市场的交易是一种产权交易,交易双方在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所规定约束条件下发生关系。在人力资本产权明确界定后,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是平等的合作关系。从这个方面来说,人力资本产权特征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个人占有的天然性与权能的可分性。所谓个人占有的天然性,是指人力资本只能天然地由载体个人占有,人力资本与其占有者天然融为一体,不可分离。众所周知,非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是可以分离的,非人力资本可以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相对容易地转移,而人力资本却做不到这一点。与这个特征相联系,人力资本产权的各项权能具有可以分属于不同主体的性质,即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可以分解开来,分属于不同的主体。人力资本产权权能的分解性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本产权的使用效率,并且它的分解过程总是与人力资本产权的交易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力资本市场上,人力资本和企业是两个平等的利益主体和产权主体,它们通过签订契约后,人力资本产权便发生分解和让渡,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归人力资本载体占有,作为法人的企业拥有对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支配权和决策权等。可见,在人力资本的交易过程中,原来完整的人力资本产权分解为两种产权,一是占有者产权,归人力资本载体占有;二是经营者产权,归企业支配。
  第二,人力资本的价值难以度量,而且价值信息易于隐蔽。首先,不管是实物形态的非人力资本,如机器设备,还是价值形态的非人力资本,如有价证券,其价值的大小,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尺度来度量,而人力资本,如管理能力、知识等,是难以用普遍认可的标准来进行度量的,所以人力资本的定价问题一直是经济学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其次,在非人力资本市场上,虽然也存在卖方与买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非人力资本所显示出来的市场信号,总是可以让双方据此作出大致的估计。而在人力资本市场上,虽然也存在学历证书、职业证书、个人履行等人力资本价值显示信号,但相对非人力资本信息而言,这些信息是残缺的,而且是难以直观量化的。同时,由于人力资本价值更多的是在人力资本运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必然决定人力资本价值信息具有更大的可隐蔽性。即一个人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在工作中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别人是无法知晓的。
  第三,人力资本的产权权利一旦受损,其资产可以立即贬值乃至荡然无存。完整的人力资本产权所包含的权利束有人力资本的利用、合约选择、收益和转让等,如果有一部分权利被限制或删除,必然会导致人力资本的产权上出现德姆塞兹意义上的“残缺”。当产权残缺发生时,人力资本的反应方式完全不同于非人力资本的“反应”,由于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的特性,产权的主人可以将相应的人力资本“关闭”起来,“主动”使这种资产的经济利用价值一落千丈,甚至瞬时为零,以至于这种资本似乎从来就不存在。
  第四,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与协作性。在企业中,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具有专用性,随着社会分工广泛而充分发展,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不断增强,这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在进出企业时要充分考虑自身人力资本的特殊适应性。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加速了社会协作的日益广泛,一些代理人在一起组成一个团队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生产力,如果对其中一些成员做了更换,那么这种生产力可能受到破坏,在这一约束下,代理人很可能向委托人要求更高工资。此外,以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的生产具备了这种团队生产特征后,就意味着单个人力资本投入可能很难从最终结果中计量出来,也带来人力资本价值的测量的难题。
  三、企业制度的变迁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市场里的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一个特别契约。人力资本产权对企业制度的影响体现在企业产权制度及企业治理结构的变迁上。
  1、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体现在企业由独享制向分享制的转变。所谓独享制是指物质资本所有者享有企业资产的全部所有权,而人力资本所有者不享有企业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时期,在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社会分工协作体系尚未成型,社会生产经营活动对人力资本的要求很低,仅从事一些纯粹的体力劳动,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与协作性完全没有体现出来。此时,非人力资本的稀缺度要超过人力资本的稀缺度,因而在历史上存在过“资本雇佣劳动”,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独享企业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这是企业发展的早期类型。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分工体系的日益发达,社会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人力资本在社会财富创造中逐渐起决定性作用。由于人力资本地位的提升,导致它面对非人力资本谈判力的增强。在这种局面下,企业的人力资本市值上升,非人力资本的市值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大量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形成了经营管理层,逐渐掌握了企业剩余控制权。同时,由于人力资本产权通过交易可分解为所有者产权和经营者产权。那么,所有者产权主体与经营者产权主体均有其主体的收益权要求。对于人力资本载体来说,在企业的创立、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者将自己的知识、才能、经验等作为资本投入企业,不断地追加积累,而且同物资所有者一起承担企业的特有风险和系统风险。正如奈特所强调的,应将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结合在一起,而利润是对于应付这种不确定性的报酬。因此,人力资本收益权不是工资,工资只是劳动这一要素的价格,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而劳动力价值只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人力资本收益权应是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因此,人力资本拥有企业所有权已成为必然趋势。
  纵观西方产权制度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从古典的资本主义企业起,经合伙制、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产权从非人力资本产权中分离出来,从附属地位向平等地位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公司制企业中,企业家阶层(经营者)拥有企业法人财产权,人力资本越大,其控制的企业规模越大,拥有的企业法人财产也越大,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实际上已经成为两个独立平等的产权主体,从而也就必然要求在产权制度上实现从独享制到分享制的变迁。如今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分享制的企业制度以及员工持股计划等措施,正是这一变迁趋势的反映。
  2、企业治理结构的变迁。有了企业产权变迁的基础,人力资本产权对企业的影响也必然在企业治理结构的变化上反映出来。在古典企业初期,人力资本只需进行简单的培训就可进入企业,他们的劳动成果可以通过精确的计算量化出来。人力资本除了不可分的产权特征外,其资产专用性和难以计量性尚不明显。因此企业家大多由资本家亲自担任,他获得的是业主收入而非一般的工资。工人由于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他们仅得到自身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与独享制企业制度相对应,此时,企业主完全享有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对工人进行监督。
  随着市场范围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上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分布已越来越不对称。一方面限制了没有非人力资本而具备企业家才能的人成为真正的企业家;一方面,如果坚持由家族继续管理,企业的败落在所难免。于是掀起了企业家与资本家分离的“经理革命”。进而近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逐渐建立起来。法人治理结构的产生是企业产权制度变革的直接后果。原来合二为一的资本所有权被逐渐分解为资本终极所有权、法人资产控制权、经营管理权三部分,并重新分配:股东作为出资者享有资本终极所有权是所有权主体;董事会作为公司法人代表享有资产控制权,成为控制权主体;经理阶层受董事会聘任掌握着经营管理权,成为经营权主体。如此,“三权分立”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完全形成,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98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