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93期/区域经济/正文

发布时间

2006/3/3

作者

□文/余羚羚 郝智伟

浏览次数

2030 次

我国“十一五”期间城市化速度与对策
  一、“十一五”城市化速度探讨
  1、“十一五”期间中国城市化仍将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恢复发展—动荡—稳定发展—高速发展四个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城市化阶段,这也是我国真正意义的城市化进程的开始。“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的城市化战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城市化年增长率为1.03%。
  “十一五”时期我国仍处在经济增长周期之中;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我们进入了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发展关键阶段;以及长期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众多的因素决定了“十一五”时期中国城市化仍会高速发展,那么速度为多快才最为合理呢?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速度很难事前预料,但我们仍然可以在对今后我国经济、资源、环境等各种因素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十一五”期间以平均每年增加1%左右作为引导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依据。以此推算,我国在2010年城市化率将至少达到48%。
  2、“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一,工业化快速发展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城市化是与工业化相伴而存在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应该与工业化水平相一致。钱纳里和赛尔奎因在研究各个国家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曾概括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动力。城市经济具有聚集效益,聚集效益是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实现的,第三产业为工业和城市提供服务和基础设施,增强了城市吸引力,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产业依赖 ,使城市化继续快速发展成为可能。“十一五”时期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将大大提高,必然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
  3、“十一五”时期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意义。第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的学者已经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做了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同时我国的城市化也带动了经济的繁荣。通过实证研究可以看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王小鲁和夏小林的预测表明,在2000-2010年城市化加速的条件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0个百分点,其中劳动力转移的贡献为2.0个百分点,规模优化的贡献为2.4 个百分点。朱铁臻估计,城市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以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陈淮研究员认为,20世纪整个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一些城市的发展来支撑的。2000年全国29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超过一半,290多个地级及以上的城市的平均增长速度是在12%以上。如果不是这些城市经济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那么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们应对通货紧缩的过程中,宏观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就不可能保持稳定,就没有余地来调整、来发展。第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城市化”是一个经济概念,但同时它也是一个社会概念。城市化过程中,除了引导农民进城以外,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提高了农民和众多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目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显著,长期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化将使中国从一个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变为一个市民为主体的社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加速发展城市化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相一致的,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十一五”时期,城市化新对策
  中央正在酝酿“十一五”规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权威专家新近推出的研究报告提出,“十一五”期间人民生活要由初步小康过渡到水平较高、比较宽裕的小康,人均GDP明显高于目前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快速城市化发生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的阶段,“十一五”期间以城市化为重点的国民财富快速积累将是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应该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我们要努力使中国城市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成为激发新一轮财富增长的载体。那么,“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城市化应该施行什么样的新对策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对策之一:市场主导的城市化。首先,城市化需要市场和产业推动;需要市场资源的高度密集和快速流动;需要平等的竞争环境,这些都要求我们积极发展市场主导的城市化,让市场给城市更多更广的空间。其次,随着“十一五”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国家和城市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产业和企业间的竞争,国际化、有强大竞争力的城市无疑是一个要素进入壁垒较低,拥有平等竞争环境的城市,这必然要求我们转变政府管理和经营城市的职能,向着市场化方向发展。
  2、对策之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是我国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期间,应该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较大步伐,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观念对于我国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一五”时期,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高投资,我们决不能以降低环境保护标准来吸引外来企业和投资,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便会损害这个城市的竞争力和城市的未来。据预测,在未来二十年,还将有三亿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因此,越早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观,就越有可能赢得未来经济发展的先机。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我国来说更是如此,资源稀缺已成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一大瓶颈,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十一五”乃至更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绿色GDP核算体系试点已经在我国建立,我们正向着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迈进。每个中国人都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口号下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功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节约型城市”不但能有效地克服中国发展路径上的障碍,毫无疑问这也将会在人类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01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