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一、中国期货发展史
期货交易是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在现货交易的基础上,由远期交易发展而来的。期货市场是集中进行期货合约买卖的场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期货的发展从萌芽到逐步完善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坎坷不平的历程。
中国期货的萌发和发展虽然比西方迟,但发展很快并且它和西方的期货发展有相似之处:中西期货发展史上都是先产生于古代的预购、赊卖,进而逐步形成了远期交易合同的形式,最后是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期货交易。人们一般把远期交易合同作为期货交易的初级形式。中国期货交易的发展虽然与证券交易有着密切关系,但与西方相似,期货交易的萌发都是先从商品批发交易开始,然后才有证券交易、商品期货交易和证券期货交易的依次出现。在清代,已出现了远期交易合同为中介的贸易形式。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有关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记载中,就已经有了“期货”一词。不过,那时的所谓“期货”,还只是一种远期交易,与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还根本不同。
我国期货市场初始阶段的开始,是以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成立为标志。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由远期现货交易起步,于1993年5月28日正式推出标准化期货合约交易引入期货交易机制,迈出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但是,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初期,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出现了盲目发展的势头。1993年期货行业发展迅速,被誉为“中国期货年”。据统计,至1994年3月全国期货经纪公司不下500家。中国期货市场的建设一哄而起、盲目发展,交易品种重复,缺乏统一监管机构,运作不规范,盲目开展境外期货,恶性操纵事件连续不断,针对这种极度混乱的局面,199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证券委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开始了对期货市场的全面整治。1995年中国证监会批准建立15家试点交易所,并停止其他数十家交易所的期货交易,中国期货市场进入了清理整顿阶段。1998年证监会再次对期货市场整顿,期货交易品种由最多时的47个缩减到7个,交易所缩减到大连、郑州、上海3家。与前几年交易量成倍上涨情况相比,交易量连续两年负增长。
2001年初,“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要稳步发展起期货市场”,为期货市场的稳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内期货市场开始复苏。2004年年初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稳步发展期货市场作出了战略性的阐述和部署,中国期货市场由此进入高速扩容的黄金时期。
二、中国期货发展现状
内地期货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经历了1992-1993年的“期货热”,1994年的智力整顿,1995-1996年的规范化治理和打击过度投机阶段,目前的交易行为已趋于规范化,并逐步发展成熟,在分散和转移价格风险,实现套期保值的方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期货市场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如上海期铜市场已成为仅次于伦敦金属交易所的全球第二大铜期货市场,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
2004年成为中国期货市场自诞生以来最辉煌的一年,我国期货市场在原有六个交易品种的基础上,又新增棉花、燃料油、玉米、黄大豆二号等四个新品种。国内期货行业全年交易总额达到14.69万亿,创历史新高,期货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增长了9%和36%,创下历史最大增幅。2005年,三大交易所积极备战新品种,白糖、钢铁、铅、锌,甚至汽油、原油等产品都已经提上新品开发日程,大豆期权、小麦期权、铜期权等也在各交易所研究关注之中。2005年乃至今后,品种创新将会成为市场发展的助推剂,伴随着我国期货市场一直发展下去。
在国际各大金融期货市场上,交易活跃的金融期货合约多达几十种,金融期货等衍生品成交额已远远超过现货,占总期货交易量的90%,而商品期货仅占10%。目前我国期货品种还仅局限于商品期货,而在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作用上功能更为显著的股指、利率、外汇等金融期货在我国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曾在1993年为了刺激国债市场,经财政部、人民银行批准在上交所试点国债期货,但由于违规持仓,交易所又没有完备的预警工具,引发了“327”国债风波,良好的愿望演变成了一场金融灾难。
我国目前期货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期货交易所还是赢利性机构,期货交易手续费过高,导致期货市场效率较低。投机交易过多而套期交易过少,过度的投机导致期货市场价格波动。在管理模式上,发达国家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一般为政府、交易所和期货行业协会三级管理模式,而由于我国的特殊背景,期货管理经历了各自为政的分散管理到集中统一管理。
三、中国期货市场展望及发展前景
期货交易由于本身所具备的现货交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合约标准化、交易集中化、双向交易和对冲机制、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杠杆机制。我国期货交易发展迅速,并逐步向国际接轨。但国内期货市场要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无论是在交易品种、管理模式及交易制度与国际接轨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国内期货市场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风险急剧放大。股指期货、利率期货等金融期货发展迫在眉睫。发展金融期货市场,有利于期货市场扩大规模,提高效率,完善结构,增强弹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这个行业,更好地促进市场发展。首先,以率先推出的股指期货为例,股指期货带来的做空机制帮助投资者对冲股票买卖风险,将证券市场上一部分资金引向期货市场。其次,相比商品期货动辄上万元启动资本而言,金融期货投资进入门槛更低,将吸引更多的中小投资者进入这个市场。再者,期货市场的扩容将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较一般投资者而言,机构投资者资金实力雄厚,资金回报率要求更高,也更注重研发投入,理性投资的发展又将进一步促进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中国期货市场将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地参与国际竞争。因此要积极探索中国期货经营机构国际化经营途径,利用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出现稳定发展新局面的最佳时机,推动期货经济公司的并构和重组,谋求规范化、规模化经营。顺应期货市场逐步开放的趋势,恢复经纪公司的境外期货代理业务,按照公平竞争原则逐步对外国的服务或服务的提供者创造市场准入或公平竞争的机会,根据对等原则,中国完全可以进入对方市场。为了在国际市场上抢占先机,应逐步允许有实力的、运作规范的期货公司参与国际业务,这些措施将有利于推进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
在国内期货市场引进QFII制度。引入并推进QFII制度将对国内期货市场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国内期货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会扩大市场参与者的范围,有利于发展壮大期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力量,改善和优化投资者主体结构,提高市场参与者整体素质;有利于促进市场期货市场深化金融创新,促进市场监管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披露的规范化程度,树立中国商品期货价格在全球定价体系中的权威性,从而促进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有助于吸引国外资本、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理念,抑制国内过度投机的风气,提高国内期货市场的运作效率,促进国内期货市场长期稳健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