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97期/财会审计/正文

发布时间

2006/5/9

作者

□文/鲍 群

浏览次数

1711 次

对无形资产披露不足的认识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大环境下,无形资产作为企业重要核心力,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对于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其他有利害相关者无疑都是很重要的。因此,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应该充分、公开、真实与科学,但目前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无形资产方面存在不足,严重扭曲了财务报告的有关信息,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一、我国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现状
  1、确认范围过于狭窄。根据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入账并予以披露的无形资产范围十分狭窄。规定的无形资产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和商誉7项,而商誉仅对产权变动商誉确认,对自创商誉并不予以确认。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包括商标名称、报刊刊头、计算机软件、许可证和特许权、版权、专利和其他行业性的财产权、服务和经营权等14项。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也有20多项。伴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许多新兴的无形资产种类将会进一步增加,我国仅仅披露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是远远不够的。
  2、披露信息失真。(1)计量基础。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中,企业通过交易取得的无形资产计价基础是历史成本,而自创的无形资产现行的会计报告中也仅仅只披露历史信息,对无形资产的现在信息以及未来预知的信息却几乎没有披露,而事实上很多无形资产仅仅通过历史成本计价作为依据是不能正确的反映其价值的,更无法披露前瞻性的、不确定性的信息以及风险信息,这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对决策者容易造成误导,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2)研发费用。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指出:为评价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标准,企业应将自行开发过程中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同时指出,研究阶段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此,这个阶段的支出或费用应在当期确认为损失。而在开发阶段,则可能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而某些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把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费等费用确定,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对于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前期开发等大量费用支出无法资本化为无形资产,使得其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实际价值,导致无形资产成本计量失真。同时,研发过程中支出费用化这种做法也使得企业研发支出期间利润减少,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管理当局研究开发活动的积极性。(3)无形资产的摊销。我国会计准则主张采用直线法摊销,而国际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摊销方法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和生产总量法。单一地使用直线法摊销虽然说实务操作很简化,但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无形资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采用直线法摊销,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逐期降低,直到减至零。但是,有些无形资产,尤其是商标、专有技术等存续期较长的无形资产其功能和价值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和减少,反而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我国无形资产摊销原则过于绝对,缺乏灵活性,应当允许企业选择更合理的摊销方式。
  3、披露信息内容不充分。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中不披露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的详细项目,就披露部分而言也仅仅包括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各类无形资产当期期初和期末余额,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及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成本和取得方式。《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6、17、19号意见书》以及其他权威性会计文献,都对无形资产的报表揭示方法作出了详细的说明,要求每一项主要的无形资产都要单独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若拥有大量的无形资产,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为详细地列出每一项的金额。购买无形资产的支出必须清楚、明确地反映在“财务状况变动表”上。无形资产摊销额,一般直接冲减“无形资产”账户,但也允许在资产负债表或附注中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来反映。英国会计准则也要求企业详细披露有关无形资产和商誉的信息。
  我国这种披露模式使得许多与无形资产有关的对决策者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难以用货币计量的重要信息,不能反映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报表信息使用者基于这些不充分信息做出的决策,可能偏离实际情况,增加信息使用者所面临的风险。
  二、针对信息披露不足提出的建议
  1、重新设计核算体系。借鉴汤湘希的观点,利用斯堪地亚导航者会计模式理论,对现行会计上无形资产核算体系重新设计,引入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理论,将无形资产核算内容分为四类:一是经典无形资产,即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包括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等,表现形态主要是知识产权;二是边缘无形资产,即土地使用权,其表现形式类似于固定资产;三是组合无形资产,即商誉,表现形式是超额利润的价值表示;四是合力无形资产,即企业核心竞争力,即通过各种技术、知识、技能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
  2、提高信息真实性。(1)改变计量基础。无形资产计量范围的扩大,使得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力不从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内容将极大丰富,也意味着无形资产的计量范围急剧扩大。现行会计惯例中计量属性的种类有历史成本、现行市价、现时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而公允价值对于无形资产,具有特别的适应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FASB)曾明确表示:“在未来准则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当应用现值技术在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和重新开始计量时,本委员会预期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市场价格。在现代会计实务中,无形资产的计价应逐渐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2)合理的处理研发费用。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中有条件的资本化,这克服了费用化的弊端,是一种较为公允的做法,使得企业本期的成本和收益的确认更符合配比原则,从而使盈利更能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也有利于企业加大对研发费用的投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3、定性与定量披露相结合,拓宽披露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拓宽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内容,改进信息披露方式尤为必要。财务会计报告除了以定量的形式在披露可计量的信息之外,对于不能用数量信息计量的无形资产,以及一些不确定的信息可用定性的方式谨慎地作恰当的披露,定量和定性信息相结合有效地进行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充分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充分性、完整性。
  (1)财务报表披露。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一些有针对性的附表。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在某一时点上无形资产存在状况的信息应该全面揭示无形资产原值、累计摊销价值和无形资产净值。在利润表中,改革现有损益表,使之能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的情况,对于无形资产转让收益和对外投资收益较大的企业,可以在“其他业务利润”项目和“投资收益”项目下各设明细项目,或者通过设计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来进行直接披露;在现金流量表中“无形资产摊销”项目应单独列示于主表内,并将投资增加的无形资产价值和处置无形资产收回现金的价值单独列示,以披露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减对现金流量的影响。为了详尽反映无形资产增减变化情况,可以设计编制“无形资产增减明细表”,企业根据内部管理与外部需要,也可以编制“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开发研究成本明细表”等,作为正式报表的附表,与报表同时报送。
  (2)表外信息披露。表外信息包括附注、附表,以及补充报表等。会计报表附注对报表信息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报表附注的内容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报表附注可以反映那些在会计报表中不能确认、表述或者是非量化的无形资产的重要信息;财务状况说明书中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主要是增加对企业的无形资产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的内容;补充材料是依据会计准则以外的法规、行业惯例等的要求补充说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不能披露的内容,如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价值变动及风险分析等预测性信息。■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03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