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97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6/5/9

作者

□文/余呈先 徐厚珍

浏览次数

1241 次

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定位
  西部地区是我国贯彻以科学发展观发展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重点,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西部省区的民营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甚至有些地区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50%强。民营经济特别是在农村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给西部农村经济抹上了亮色。当前,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小城镇建设正在兴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整个农村经济已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然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金融服务矛盾相当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农村金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既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进行准确定位,又需要农业部门、农村组织和农民朋友的配合支持。
  一、农村金融现状的全视角分析
  1、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不完善,职能定位较模糊
  (1)国有商业银行的退出“江湖”,信贷资金“农转非”。近年来,四大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县及县以下的农村机构、网点,导致农村金融缺位。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脱钩”后,作为商业银行它加快了商业化步伐,调整了市场定位和经营战略,进一步向规模化和城市化方向发展,农村业务逐步收缩,网点大量撤并。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面窄,功能发挥不充分。农业发展银行的具体业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工商业贷款;另一部分则是农业开发贷款。1998年3月国务院对农发行的职能做了重大调整,将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贷款,以及粮棉油企业加工和附营业务贷款划归农业银行管理,农发行成了专著于粮棉油流通领域的政策性银行。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农发行的业务急剧萎缩,2002年全行系统累放粮棉油贷款比上年同期减少152亿元,其中粮食贷款减少62亿元。农发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极为有限。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大量萎缩,政策性金融作用有限。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粮食品种退出保护价收购政策的实施,从当前情况看属于政策性业务范围的只有粮食储备贷款、财务挂账贷款及部分的核销贷款。
  (3)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力不从心。作为主要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农信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计划经济的后遗症及近年来组织结构作的频繁调整,农村信用社,因经营机制不灵活、运作欠规范,大大制约了自身对农村经济生活支持作用的发挥,造成农村资金供求不平衡,加之农户贷款的高风险、低收益,更让农村信用社现阶段不太愿意贷款给农民。另外还有个别的农村基层信用社的行为不规范,将大部分农业贷款挪作他用,挤占了春耕贷款规模,农民不得不借高利贷备耕。高利贷不仅无法维持小农经济简单再生产的链条,而且对农村社会有极大的破坏性,产生诸多的社会问题。
  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理论上的不完备性和实际上的不可行性,还体现在农村信用社性质模糊,法人治理结构不完整,定位不清。如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性质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合作金融组织,明确其服务对象是“三农”,而税赋负担又按商业性金融机构来处理,实际上是合作性、政策性、商业性混为一体,正是这种模糊的性质定位,导致农村信用社商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2、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村金融支农后劲不足。来自农村的资金,首先应保证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再是地区之间的资金融通问题。但是实际上,当前农村资金外流现象非常突出。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主要包括:(1)邮政储蓄渠道。近几年来,不少基层邮政局将邮政储蓄作为新的增长点,纷纷扩充网点,采取种种手段抢占农村市场,从而引发农村本来就很紧张的资金“倒流”城市。(2)商业银行渠道。首先是农业银行,几年前就开始对农村的低效网点进行撤并或降格,随后信贷权限上收,因此它在农村领域存多贷少,引起的是农业资金“农转非”。其次是其他商业银行,虽然它们的业务领域主要在城市,但是它们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大集镇,特别是在那些民营企业多的农村,网点仍在扩张,所吸收的存款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而它们在农村领域基本上是只存不贷。(3)农村信用社渠道。通过农村信用社渠道外流的资金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农村信用社吸收的部分农村资金投向非农企业。二是农村信用社将部分资金参与到货币市场业务中。农村资金的流出,造成农村资金严重短缺,这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3、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突出,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从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看,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实现战略性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是当前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与之相适应的是代表农业产业化主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正呈现出日益旺盛的资金需求态势。与日益旺盛的需求相比,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主体的局限性;二是农业的高风险约束;三是农业保险的尴尬局面;四是社会信用环境的影响。还有抵押担保的障碍,管理责任的制约,是宣传工作的偏向,活跃的民间借贷等各种原因。
  4、农村金融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现有的服务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一是服务功能“小而专”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大而全”要求不相适应。二是信贷服务方式滞后与农业经济结构优化不相适应,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二、把握农村金融市场准确定位
  1、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明确职能定位。农村金融存在种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但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确定和不完善。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完善组织体系的重点在于改革,即通过改革明确各自职能定位,构架各自的服务范围,从而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具体分四个层面:一是吸收资信好民间资本,慎重地推进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试点;二是农业银行必须作出调整性改革,仍然服务于农村;三是农业发展银行必须作出适应性改革,政策支持的范围和对象进行调整;四是农村信用社要巩固农村金融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联结农民的金融纽带和新形势下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2、扩大沿海地区商业银行服务定位,支持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堵塞农村资金分流渠道,还农村资金于农村。一是建议县级以下邮政储蓄停办储蓄存款业务,原有业务就地并入农村信用社;或者调整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把邮政储蓄上存人民银行资金的利率降至农村信用社转存人民银行款项利率同等水平,以维护公平竞争。二是因地制宜建立商业银行吸收农村资金不外流的机制。考虑沿海地区经济差距较大的实际,建议人民银行针对经济发达的区域,制定商业银行可以贷款支持农村金融市场的工作方案,确保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工、中、建行退出乡镇级金融的存款业务市场;而对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县(市、区)域,农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要扶持服务为目的,淡化商业盈利目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议工、中、建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按一定的比例投入“三农”,以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小城镇建设以及农业技术改造所需的相对庞大的资金需要。
  3、以服务“三农”作为定位基点,突出重点,解决农村信用社问题,使农村信用社轻松支农。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目标定位应是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约束机制强、财务上可持续发展、坚持商业性原则、主要为“三农”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的重点:一是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信用社经营情况,分别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革及完善合作制。二是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金融机构,除了国家有关部门依法管理外,将农村信用社管理权交给省级政府,落实地方政府的管理责任,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发展业务。三是妥善处理农村信用社形成的历史包袱。农村信用社历史上发生的损失根据其产生原因分别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信用社合理分担。
  4、凸显整体服务战略,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这是各方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都必须做的。一是实施业务多元化和经营综合化战略,变单一的资金支持为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服务。二是实施业务创新发展战略,积极开办中间业务,拓展业务新领域。三是实施贷款营销战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开通“绿色通道”。四是实施学习型银行战略,确保信贷资金的三性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综合服务两不误。五是实施“效益兴农”战略,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效益的提高,达到“双赢”目的。■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9294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