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17期/实践与思考/正文

发布时间

2002/4/14

作者

-

浏览次数

3462 次

菏泽市棉花生产调查报告

  2001年,菏泽市狠抓了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市棉花生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实收面积296.9万亩(纯春棉23.8万亩,套春棉228.5万亩,夏棉44.6万亩),是近七年来面积最大的年份;平均亩单产皮棉81.8公斤,面积、单产、总产、质量均居全省首位,实现了新世纪棉花生产的开门红。
  一、抓良种繁育和推广,促棉花质量上档次、上台阶
  搞好良种繁育和推广是棉花增产、增效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一项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一是选好当家品种。菏棉1号、3号是目前国内最优秀的常规抗虫棉品种,也是全市的当家品种,普及率达90%以上,棉花品种多、乱、杂问题已经得到较好的解决。二是搞好提纯复壮。菏棉1号、3号品种在菏泽已推广6年,时间之长,面积之大,种性保持之好,是坚持搞好种子提纯复壮工作的丰硕成果。年内全市共安排品种提纯复壮3700亩,预产原种30多万公斤。三是积极推广杂交抗虫棉。鲁棉研15号在本市已试种三年,抗虫性强、增产潜力大,与常规抗虫棉相比亩增长25%以上,该品种展示田经市科委组织专家测产鉴定,亩单产皮棉达152.5公斤,有望成为本市未来的换代品种。四是加强与上级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引进了8个在国内有发展苗头的棉花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为未来市场的竞争搞好种子、技术储备。
  由于加强了优良品种的繁育推广,目前全市棉花生产具有三大优势:首先是产量效益优势。棉花单产已连续七年步步攀升,完成了由中低产水平向中高产水平的过度。其次是原棉品质优势。巨野已将菏棉1号、3号棉花在国家注册了“国花”牌商标,其品质之好已誉满省外,在国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其三是价格优势。由于棉花单产、效益大幅度提高,棉农对棉花价格的承受能力增强,市场活力增加。
  二、抓棉花种植模式改革,实现棉花生产的高产、高效
  一是扩大一年三收、多收立体间套面积,有效提高棉田年亩综合效益。近年来,先后发展了棉瓜、棉蒜、棉菜等套种模式,效益有所提高,2001年全市种植麦套棉175.3万亩,瓜套棉29.7万亩,蒜套棉28.9万亩,菜套棉12万亩,其它套种6.5万亩。为进一步开发棉田潜力,充分利用时间、地力和空间,在此基础上,又在植棉基础较好的部分乡镇,引导棉农对种植模式进行大胆地改革,大力推广一年三种三收、多种多收的立体间套种植,全市总面积达20.7万亩,植棉效益显著提高。各县区都抓了带头户和示范点,充分发挥了典型引路的作用。如成武县田集镇的蒜瓜棉,巨野万丰镇的麦薯棉,东明陆圈镇麦瓜棉,郓城唐庙乡的麦菜棉等年亩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较单纯的麦套棉亩增700元以上。事实证明,搞好多种多收的棉花立体种植改革是实现棉花创高产高效的一条成功途径,深为棉农欢迎和接受。
  二是抓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实现规模效益。为使全市棉花生产向高水平、高效益发展,市棉花办公室在发挥技术优势、品种优势的同时,还发挥规模优势,千方百计扩大区域化种植面积。把植棉面积集中在群众植棉基础好,棉田素质、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县、大乡、大村、大户。据统计:巨野、曹县、成武、单县、郓城五县棉花面积占全市总播面积的75%以上,并出现了许多3万亩以上的乡和100公斤以上的千亩丰产方。往年那种“路边田”、“村头荒”等零星分散的种植形式有了彻底地改变,非常有利于集中管理、系列化服务。也为批量出售棉花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比较效益明显较高。
  三、抓科技植棉,努力提高棉农、棉田整体素质
  1、扩大“两膜”栽培面积。全市搞营养钵育苗移栽144.9万亩,地膜覆盖105.7万亩,二者合计占总播面积的84.4%,打钵、覆膜质量较往年明显提高。2、提倡干籽播种。针对2001年倒春寒时间长、地温回升慢的特点,指导棉农改传统的温水浸种为干籽下种,有效减轻了棉种霉烂及苗期病害的发生。3、科学平衡施肥。在指导棉农增施饼肥、土杂肥的基础上,又推广了棉花专用肥和微肥的施用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棉花生育期内养分的均衡供给。4、推广全程化调技术。过去一些棉农只重视后期化控,效果不够理想。2001年绝大部分棉农都注重了全程化调,根据棉花长势适量喷施。棉花长势稳健,株形合理、粗壮,减少了蕾铃脱落,三桃齐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系统化调的棉田达198.3万亩,占实收面积的66.8%。
  四、抓好典型引路,加快棉花产业化实施步伐
  目前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已逐步深化,棉花的种植、收购、价格、市场已基本放开,实施棉花产业化已迫在眉睫。按照省政府关于“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2001年以省定巨野县棉花产业化经营试点为契机,以纺织、服装需求为导向,调整生产结构布局,积极试种了彩色棉、长绒棉、短绒棉等一些高附加值的在国内有发展苗头的专用棉花新品种。探索特色专用棉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从棉花品种的选育、生产、收购、加工到服装的生产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逐步建立区域化优势产业带,促进棉花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以达到农业增产、棉农增收、企业增效、市场规范的目的。(文/程宝良)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63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