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98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6/6/6

作者

□文/孙 婧

浏览次数

1266 次

我国“双溢出”情况下外资仍大规模流入原因分析
  提要 “双缺口”经济模型指出,发展中国家应通过引进外资来弥补储蓄与外汇存在的缺口,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本文描述了目前我国出现的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外汇储备猛增与外资大量流入并存的现象,从居民储蓄、国内企业、国内经济政策、国外经济四个方面对我国“双溢出”情况下外资大规模流入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双缺口”经济模型的基本理论
  “双溢出”是相对“双缺口”来说的。“双缺口”经济模型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斯特劳特于1966年提出的。双缺口模型是这样描述的:从总需求角度来描述国民收入为Y=C+I+X,而从总供给角度界定国民收入为Y=C+S+M。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恒等条件可以得到:I-S=M-X。其中I-S即投资与储蓄的差额,称为储蓄缺口;M-X即进口与出口的差额,称为外汇缺口。根据经济均衡发展的要求,储蓄缺口须等于外汇缺口。由于影响I、S、M、X量的因素不同,必然会出现两缺口不平衡。在假定不把国外资源看成国内储蓄的替代物的条件下,应采用利用外资的办法,使两个缺口在促进经济增长率提高的情况下实现平衡,既能解决国内资金不足问题,又能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从而满足国内经济增长对投资和进口的需要。该理论主要论点是在主要考虑储蓄约束和外汇约束的条件下,当发展中国家为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而需要的资源数量与国内最大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着缺口时引进外资对于弥补这些缺口是必要的,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规模应以其最大缺口为限。
  二、我国“双溢出”现状分析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普遍存在国内储蓄不足和外汇不足的情况,因而须通过外国资本的注入来弥补国内存在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然而,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现象,即国内储蓄过剩和对外贸易收支逐年保持顺差,这意味着我国不仅不存在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反而存在着“双溢出”现象。与此同时,外资却大规模流入我国。在此期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由1995年约3万亿元增长至2004年12万亿元,我国总储蓄率稳定保持在40%以上,远远高于20%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国内投资规模虽逐年增大,从1995年2.3万亿元增至2004年5.5万亿元,但是投资规模小于我国国内储蓄额。我国对外贸易收支也一直保持着顺差,外贸项目巨额顺差的直接结果是造成我国的外汇储备猛增。截至2004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6099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我国的外商投资规模却呈递增的态势。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606亿美元,连续三年成为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大的东道国之一。目前,我国在“双溢出”的情况下仍大规模的吸引外国资本流入,是“双缺口”理论所难以解释的。
  三、“双溢出”情况下外资大规模流入的原因分析
  发展经济学认为,一国经济发展只有建立在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尤其是资本这一稀缺资源的基础上,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利用外资只能用来补充而不是用来代替国内储蓄的。我国在储蓄和外汇均过剩的情况下仍有大量流入,其原因有很多种。
  (一)居民储蓄高增长但向投资转化渠道不畅。(1)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得到了高速增长,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居民储蓄的增长。(2)政府机构改革、国企改革、职工下岗分流造成的危机感,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使我国居民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预期普遍增强,加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促使我国居民增加储蓄。(3)我国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品种匮乏,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的种类较少,再加上我国直接金融工具风险较高,超出一般居民的现有承受能力,居民只好选择安全稳定的银行存款,我国居民储蓄总量大,增速快,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我国的居民储蓄倾向比较高,而居民储蓄绝大部分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中介转化为投资的。由于银行的商业化运作及内部机制不完善,效率相对比较低等因素,银行不能很好的发挥社会资金转化功能。国家高速发展所引起的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与不能使储蓄有效率的转化为投资供给之间的矛盾,是产生需求外资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国内企业对外资的需求
  1、国内融资难。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诸如企业的自主研发,技术的更新改造,扩张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企业的融资渠道少。据统计,我国企业的融资大部分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融资。随着商业银行转向商业化经营,建立自我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各大银行都以追逐和保持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严格控制发放贷款数量,而对放贷地区、项目进行谨慎的选择以追求经济效益,在某种程度上出现“惜贷”的现象。企业在国内获取资金的渠道被堵塞之后,自然而然地就将目光瞄准了外资,产生了对外资的需求。
  2、国内企业愿意与外资合作。首先,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以及跨国企业的进入,我国国内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急需高新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外商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因此,国内企业往往通过引进外资的形式来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其次,出于对外资“超国民待遇”追求,企业往往愿意放弃国内资金,选择或想方设法与外商合作,以谋求享受更多方面的优惠。再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也要积极的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国际市场。与外资合作,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比如说,我国国内出口创汇型企业大部分为合资企业。
  (三)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
  1、对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我国为了更多地吸引外资,采取了许多“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措施,比如,外商可以在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享有优惠,这些“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一方面通过给予外资企业税收优惠,使外资企业的边际生产力强拉至国际市场资本利率以上,使得外商无需使用先进技术即可获取市场竞争的强势地位,获得超额利润,因此吸引大量的外资流入。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资本外逃。为了享有“外资”身份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国内相当多的资金转移到国外,再以“外资”的身份回流以获取更高的收益,实际上浮夸了我国引进外资的规模。
  2、地方政府对引进外资的无序竞争。各级地方政府对外资产生了一种很强的心理依赖,以为只要引进外资,本地区的一切经济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于是不顾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把利用外资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加以对待,行政意识大大超过市场意识,竞相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只要是外资,就不顾实际、不计后果、不计成本地加以引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种一哄而上抢外资的局面,以高经济和社会成本来获取外资的纷至沓来。
  (四)国际因素
  1、国际资本流动的必然结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投资行为和融资行为也随之全球化,即投资者和融资者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资本流动也全球化了。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资本以前所未有的数量、惊人的速度和日新月异的形式急剧膨胀,国际直接投资也呈上升趋势,在这种资本全球流动加剧的国际环境下,在我国改革开放与实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吸引与利用外资规模扩大也是自然的事情。
  2、外资的选择。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资涌入中国,主要动机就是寻求获利机会。首先,进行直接投资可实现内部化从而节约交易费用。我国外贸市场的高额交易费用和存在的较高的贸易壁垒促使大量的跨国公司放弃国际贸易的形式而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体化策略。其次,我国廉价的生产要素,比如劳动力和土地等,巨大的市场潜在容量,再加上我国政府为吸引外资给予外资的一系列超国民待遇,更加吸引外商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外资大量超规模涌入,形成了负的储蓄缺口;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取代进口,加大出口,从而进口减少,出口增大,外汇的负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49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