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运用货币政策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具体的传导渠道和途径主要有: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信贷渠道、汇率渠道。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虽然已开始由单纯的信用渠道向信用、利率、汇率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多渠道过渡,但信贷渠道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因此对信贷渠道传导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信贷渠道传导机制理论分析
1、信贷渠道理论的发展。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了极端凯恩斯主义的信贷可获性。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市场存在缺陷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情况下,斯蒂格利茨等提出了均衡信贷配额理论,确立了信贷渠道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伯南克等人逐渐形成了两种具体的信贷传导理论: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
2、信贷渠道作用的局限性。信贷渠道的作用环境有限,信贷渠道主要是放大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作用。但在扩张之后实施的紧缩政策和紧缩后实施的扩张政策、尤其是在紧缩后实施扩张政策的背景下,信贷渠道几乎不起作用。
3、信贷渠道理论的适用性。根据金融深化理论的分析,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即利率受到管制、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业寡头垄断、资本市场不发达,信贷政策受行政干预,货币金融政策的环境和基础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在此背景下,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的传导无从谈起。因此信贷渠道在发展中国家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二、信贷渠道传导机制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信贷市场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但总体来看,我国信贷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效率有效性并不高。主要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阻碍了货币政策在信贷市场的传导。
1、商业银行的高度集中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在我国,银行业集中主要指的是在银行业市场上,无论是商业银行本身的规模或其市场占有率,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都占据了绝对优势。2004年底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例达到了53.6%,总负债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53.5%。这种不对称的结构会影响到商业银行行为,使缺乏竞争的有效性,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缺乏银行间公开或默契性的合作或行为,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反映相对迟缓、弹性很小,决定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很难通过商业银行及时有效传导到非银行公众。
2、银行对贷款用途控制不严,影响了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一部分借款人在获得信贷资金后,不是将资金投入生产经营领域,而是投向非生产经营领域甚至用于投机,从而造成货币政策传导信号的失真。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倾向于大型企业,因而大企业非常易于得到贷款,他们还可以通过直接融资取得资金,所以他们把富余的资金用于资本市场,投资于股票,我国股票市场资金的30%都是来自于银行贷款,这样这部分贷款不是流向实体经济而是流向了虚拟经济。这一部分贷款增长不可能带动实体经济增长,而是提高了股票价格,加剧了股市泡沫。
3、商业银行的覆盖面少,机构不合理,小型金融机构的比重过低。据统计,我国千人拥有的商业银行数量为0.017家,千户企业拥有的独立银行数量为3.44家,即300家企业拥有一家银行,而美国是200家,德国则是40家,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商业银行不仅数量偏少,而且组织结构不合理,大银行不够大,小银行明显偏少。我国立足于基层和地方的小型信贷服务机构尤其是小型银行数量偏少,信贷渠道的毛细血管不足,货币政策传导到一定层面之后面临难以达到实体经济的困难。
4、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存款、贷款主导型的资产负债结构不仅影响了储蓄有效的转化为投资,也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从贷款对象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主要是法人和机构,对自然人的贷款比如消费贷款仍然较少。近年来企业逃废债务相当严重,也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从货币存款银行的资金来源来看,主要是居民储蓄。这导致了商业银行对存款的过分依赖,也限制了中央银行运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时的传导效应。
三、改善我国信贷渠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方法
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整个金融体制改革不协调,致使原有的信贷渠道过早的阻塞或萎缩。因此,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和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构件健全的商业银行体系。
1、解决银行业集中问题。在我国的银行业市场上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据了绝对优势。因此,为了使这种非完全竞争的市场局面有所改观,必然是化“集中”为“分散”。这里的“分散”,是指在原有的国家独资商业银行内部实行改革,具体而言,即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化改制。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增强竞争意识,对央行的政策反映更灵敏。虽然我国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进行股改,但离最终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很大差距。
2、加强信贷投向的监控,建立信用评价体系。许多企业利用贷款投向虚拟经济,而不是实体经济,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这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出现了这种道德风险。因此银行要加强对信贷投向的监督,使贷款不仅是一种贷前行为,更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银行单方的监督是不够的,这样银行经营成本会很大,因此需要一种社会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企业的贷款行为进行评价,这样银行可以根据企业以前的信用情况考虑是否贷款。
3、大力发展和搞活中小型金融机构。由于信贷渠道对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影响更大,它们更深受信息不对称之苦,造成信贷市场的结构性信贷抑制,因此,十分必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这样既可以弥补国有商业银行收缩机构后留下的盲区,也可以增加我国金融机构的数量及覆盖面,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同时还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为中小型金融机构主要面向的是的中小企业,这样可以一举三得。
4、建立中央银行资产结构的证券化及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出售信贷资产收益权,并以此为保证向投资者发行证券,是转移信贷风险,回收流动性的一项金融创新业务。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不断扩大,银行资金流动性和资金匹配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在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问题上存在两种意见:一是借鉴国外的主导模式,即成立一家专门的证券化组织机构,负责购买、重组银行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行证券,并组建特设机构。二是商业银行发行债券,向投资者承诺以贷款收益偿还债券本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推进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创新。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应进行必要的创新,通过发行长期金融债券拓宽银行的准备金来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