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00期/以人为本/正文

发布时间

2006/7/20

作者

□文/魏 宇

浏览次数

2171 次

大学生就业难经济学解析
  2005年约338万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且在以后的几年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将维持在300万人以上(附表)。在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工人再就业“三碰头”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可以预测,随着我国的大学入学率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会在近几年内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本文分别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职业搜寻理论和保留工资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就业难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最先是由皮奥里在1970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市场的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职业前景较好;第二市场的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一般来说,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不愿意光顾第二劳动力市场,而第二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根本无法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可见,两种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强的分割性。当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供过于求时,如果第一市场的失业者愿意进入第二市场,他们较容易找到工作。但是,如果他们不愿意接受第二劳动力市场的低工资和较差的劳动条件,那么就业难的问题就出现了。
  根据这一理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存在分割的就业市场。从地域上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可以分为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市场。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两种就业市场之间存在许多差别。比如,发达地区收入高,社会保障健全,信息资源丰富,公共设施完备,能便捷地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而中西部地区收入相对较低,传统的条条框框对人束缚较多,信息资源有限,难以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在对“大学生工作地点首选哪个城市”的调查中,毕业生对就业地点要求高,多数人不愿意到老少边穷地区就业。有31.2%的同学倾向于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就业,38.1%的人倾向于到厦门、杭州、青岛、苏州等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也有23.7%的毕业生认为,“不一定非得是以上两类城市,但绝对不能低于地级市”,只有7%的人对工作地点没有特别要求,认为只要能找到工作,县级市甚至乡镇都可以。如果两种就业市场之间不存在分割,大学生能够很方便地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那么他们毕业时如果难以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就业,他们愿意暂时选择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找工作,等到将来有机会时再进入发达地区,这其实是一种理性选择。但是,我国特有的户籍和人事管理制度限制了大批毕业生和企业的自主选择,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一些毕业生好不容易找到了合适的单位,但却在协议的签订、报到手续的办理、档案关系的划转等方面得不到人事制度的支持和认可,重要原因是受到户籍关系的制约,尤其是到一些小城镇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及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毕业生,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而难以落实人事关系。另外,毕业生一旦进入某单位,其档案和户籍关系就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化了,使毕业生的正常流动变得十分困难,如果他们选择了到小城镇和农村就业,回到大中城市的可能性便较小,由此对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产生负面影响,相对强化了“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使“先就业,后择业”的现代理念遭遇到极大的挑战,到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就业便成为许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
  二、职业搜寻理论与大学生就业难
  职业搜寻理论是1971年由费尔浦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理论流派。它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角度讨论了劳动者不断并持续寻找工作的必要性,失业对劳动者而言是一种必要的投资,这种投资越多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建立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每个企业劳动报酬不一致、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时间越长越有可能获得高报酬工作等假定的基础上,工作搜寻理论的推理为:劳动者为寻找工作而导致的失业时间越长,所获得工作的报酬就越高,但是随着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时间的延长,未来寻找的工作岗位报酬的提高幅度递减,搜寻工作的成本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而递增。
  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找寻行为符合费尔浦斯的工作找寻理论。随着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化体制,大学生开始在人才市场为寻找理想的职业而奔走。大学生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其进行教育投资的目的是为了预期收益最大化,是为了将来获得更高的回报,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健全、就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毕业生为了找到报酬高、待遇佳的工作,他必须花费时间不断地搜寻,在搜寻时间达到最佳点之前,他继续搜寻就是理性行为。在搜寻期间,他并非没有工作机会,有的毕业生手头甚至拽着几个用人单位进行比较选择,因害怕今后找到的工作比手头上的差,为了保底,又不愿退出来,白白多占了本来有限的就业信息,加剧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
  三、保留工资理论与大学生就业难
  保留工资的概念出自劳动经济学的“工作搜寻”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的人,他并不期待工资水平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上升,更多的情况是他从搜寻职业开始就对工资水平有一个起码的心理价位。当他在市场上寻找工作时,如果雇主开出的工资条件超过他预定的价位,他就接受这个工作,否则就拒绝接受。这个心理价位的工资水平被称为保留工资。当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提供的工资低于保留工资时,他宁愿失业,继续寻找工作;而当雇主提供的工资高于保留工资时,他才愿意接受这个工作,退出失业队伍,成为就业者。按照保留工资理论,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便在于其预期的保留工资偏高,高于实际的市场均衡工资。
  根据最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和就业行为的调查结果,在“您期望的薪金”一项中,16.30%的被调查者选择1000元至2000元;30.12%的被调查者选择2000元至3000元;25.26%的人期望薪金是3000元至4000元;另有27.78%的受访者的期望薪金是4000元以上。而现实的情况怎样呢?在“您所得到的工作薪金”调查中,21.48%的受访者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38.8%的受访者的工资为1000元至2000元;2000元至3000元的占22.22%;3000元以上的仅占13.70%。显然,多数大学生对自己薪金的期望是偏高的。
  按经济学中预期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高等教育实行收费上学的改革后,大学生希望通过寻找高薪的工作尽快地回收投资成本,对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尤其是如此。但预期利益最大化不等于并且也不一定必然导致结果利益最大化,预期最优导致结果最优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信息必须是完全的。而就业市场上专业需求信息以及工资分布信息的不完全,他们往往较乐观地估计自己的工资前景,从而出现了保留工资偏高的现象。如果毕业生不能及时调整期望值,就出现要么不就业等待机会,要么待业准备考研,给高校的就业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总之,应该正确看待大学生失业现象,不必过分渲染大学生失业的后果,同时,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首先,打破就业市场的分割,尤其是由于制度性原因造成的市场分割,改革户籍制度,消除用人壁垒,以降低人才流动成本,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敢于选择到中西部,到农村去锻炼成才。其次,加快建设规范、高效的就业市场。政府在负责制定宏观政策的同时,要做好就业信息调查,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类。收集不同时期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等数据,预测经济发展对未来职业需求的影响,将分析的结果通过专门的网站和出版物向社会公布。各地劳动部门每年应出版劳动用工手册,真实介绍用人单位情况、需求信息,加快就业信息的传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大学生自觉地调整就业期望值。■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28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