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我国快速人口老龄化,退休人员增加,养老金支出过度增长的问题日益突出,资金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瓶颈”。要解决养老金资金困难问题同时又切实满足老年人口的生活需求,必须首先了解我国居民的养老金需求状况,这样才能切实考虑发放养老金以及对生活贫困的老年人口实施社会救助的财政支出的数额。其中城镇居民对养老金的需求问题成为我国养老金需求状况的核心问题,预测分析城镇居民对养老金需求总额的发展趋势,可以为制定合理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及政策提供依据,为解决养老金资金困难问题提供先决条件。
一、因素分析
本部分预测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预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即2006年~2010年期间,我国在保证城镇居民中老年人口基本生活状况的前提下需给付的养老金数量。城镇居民养老金需求与人口老龄化,人口城镇化及经济稳定增长和最低养老保障线密切相关。
(一)人口老龄化。截至2000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约为1.3亿人,占到总人口的10.2%,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截止至2000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881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96%,预计201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73亿,由此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国居民养老金需求极度增长的一段时期。
(二)人口城镇化。中国人口城镇化进程在趋势特征上,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滞后半个多世纪后开始了近于直线型的同样路程。根据1952年至2002年的数据为样本,计算年代与人口总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8,显然年代与人口总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依存关系,因此可以考虑以年份为解释变量,人口数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建立模型,以预测2006年至2010年的人口总数。
(三)经济稳定增长及最低养老保障线。根据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给出的预测,在一定的参数假定下,2001年~2010年,即“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将会保持平均8.10%左右的高速度,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这无疑从国家财政方面为保证物价水平正常发展和养老金需求平稳增长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要保证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状况,就要使退休者的最低生活至少要不低于一个社会平均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水平,2000年我国城镇贫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20.36元,计算恩格尔系数为50.6%,按恩格尔系数的一般分类标准为温饱,而城镇老年人口的最低生活标准也以温饱比较合适,因此可以采用我国城镇贫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作为城镇老年人口的最低养老保障线。
二、指标及数据
(一)2006年至2010年我国城镇老年人口总数的参数设置。对于我国城镇居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的计算,拟采用公式:该年全国总人口数×全国城镇化水平×该年城镇老年人口系数=该年我国城镇居民老年人口数。因此,需分别求出“该年全国总人口数”,“全国城镇化水平”,“该年城镇老年人口系数”。由于“城镇老年人口系数”很难测得,这里考虑以“全国平均老年人口系数”来替代“城镇老年人口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计算的全国城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养老金需求,只是指老年人名义上的需求,是取消了资金来源问题,政策限制问题等之后,为了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潜在性需求总额,而非他们的现实实际所得,也不考虑其需求的满足途径问题。
1、全国总人口。依据1952年~200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总量数据,以人口总量(Yt)为被解释变量,年份(Xt)为解释变量,引入内生变量构造自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求解模型中的回归系数。求得模型为:
Yt=-278824+145.742Xt
(-2.297) (2.302)
+1.61Yt-1-0.707Yt-2 模型1
(14.480) (-6.261)
R2=0.995 F=39427.10 S.E=426.5396 D.W=1.825
其相关系数结果显示为0.995,拟合效果相当理想;D.W值为1.825。不存在序列自相关问题;F值的显著性检验P值为0.000,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由此模型预测2006年-2010年的全国人口总数(见表1)。
表1 2006年~2010年全国人口总数预测表
2、全国城镇化水平。据世界城镇化发展研究,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后将是加速发展阶段,且党的十六大又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取每年增加1.07个百分点,则到201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比2001年增加9.63个百分点,达到47.3%,这是方案一;而我们按2002年以前23年的城镇化水平,每年增加0.86个百分点计,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5.4%,这是方案二。按照该说明,全国城镇化水平有一个预测区间为[a,b]。以2001年已知的我国城镇化水平37.66%为基点,根据不同的平均增长百分点,测算得2006年~2010年的全国城镇化水平(见表2)。
表2 2006年~2010年各年的全国城镇化水平预测表
3、老年人口系数。据1999年10月北京“首届全国中青年学者老龄问题学术讨论会”的预测,2005年至2010年的老年人口系数增长速度为1.01%,以此测试2006年~2010年各年老年人口系数(如表3)。
表3 2006年~2010年各年我国老年人口系数预测表
4、2006年~2010年我国城镇老年人口数预测。由以上预测数据,经公式:全国城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该年全国总人口数×全国城镇化水平×该年老年人口系数,测算得2006年~2010年各年全国城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见表4)。
表4 2006年~2010年各年全国城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预测表 单位:万人
注:其中a表示低城镇化水平下的全国城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b表示高城镇化水平下的全国城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
(二)老年人口最低养老保障线参数设置。观察我国1994年~2002年城镇贫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历年数据4,可以发现2002年消费支出水平陡然下降,形成一异常值。这个异常值的出现是有其背景原因的,由于2001年我国经济受世界经济低迷的负面影响,景气回升相对乏力,导致物价下跌,净需求萎缩,致使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为-0.6%。因此,在这里为了提高模型拟合的精确度,可以不考虑2002年的数据,只选取1994年~2001年的数据进行建模。
由于该消费系统具有明显的灰色性,贫困居民消费水平既受到国家宏观经济影响,又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并且现实经济中该变量的增长随年度变化隐含了一定的指数变化趋势,因此可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宏观经济进行预测。
建模得如下对一次累加序列的预测模型:
X(1)(t+1)=58365.54e0.033767t-56852.84 模型2
经计算,残差检验、关联度检验、后验差检验等所有的检验都通过,该模型可以用于预测。
取t值为12-16,对2006年-2010年数据进行预测,结果(如表5)。
表5 2006-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最低养老保障线预测表
注:预测值来源于模型2并经一次累减得出
三、预测结果
由第三部分所设置的两个参数及预测结果,可以直接由核心预测公式:“我国城镇居民的养老金需求总额=我国城镇居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老年人口最低养老保障线”求得我国城镇居民在“十一五”期间的养老金需求。
(一)按照低城镇化水平预测的养老金需求(见表6)。
表6 低城镇化水平下我国城镇居民在“十一五”期间的养老金需求总额预测表 单位:万元
(二)按照高城镇化水平预测的养老金需求(见表7)
表7 高城镇化水平下我国城镇居民在“十一五”期间的养老金需求总额预测表 单位:万元
由前几部分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无论是按照低城镇化水平测算,还是按照高城镇化水平测算,人均年养老金需求额,65岁以上老年人口养老金需求总额均呈上升趋势。从低城镇化水平测算看,养老金需求额从2006年的12452956.35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16984221.28万元,增长率为36.387%,“十一五”期间的养老金总需求额为73181319.22万元,即约为7318.1亿元。从高城镇化水平测算看,养老金需求额从2006年的12767577.04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17691273.67万元,增长率为38.597%,五年内的养老金总需求额为75679132.58万元,约为7567.9亿元。可以看出,在高城镇化水平下的养老金需求总额要比在低城镇化水平下的需求总额高出约249.78亿元,这是由在高城镇化水平下城镇老年人口比在低城镇化水平下的城镇老年人口多造成的。而实际的我国城镇居民在“十一五”期间的养老金需求总额,应该是介于低城镇化水平下的养老金需求总额到高城镇化水平下的养老金需求总额之间的。人均年养老金需求额的上升,反映了老年人口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在逐步上升;养老金需求总额的上升则是人均年养老金需求额上升和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结束语
了解我国城镇居民的未来养老金需求状况,对解决养老金资金困难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先决作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是十分完善,存在着短期内难以克服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巨大转制成本和人口老龄化对老年生活保障的挑战等诸多难题,我们必须进一步探讨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的思路与途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养老状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