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经济增长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而经济增长本身则是上至政府下至百姓所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无论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报告,还是政府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要向全世界公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产出及其增长情况。我们在报刊杂志上也常常看到这样的预测:如果我们国家的人均GDP以每年百分之几点几的速率增长,那么到某某某某年,我们的生活水平将翻一番,而到某某年,我们的生活水平将赶上美国,等等。由此可见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然而普通老百姓并不是很了解有关经济增长的一些概念,比如年均增长率是如何计算的、为什么经济以某个速率增长而过若干年后人均GDP就可以翻一番,等等,甚至某些经济学家(主要是那些研究领域不是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对这些概念也不甚了了,因此有必要对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详细地予以解释。
首先,什么是经济增长?不同的经济学家给出的定义不完全相同,有“GDP之父”之称的库兹涅茨在《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一书中指出: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各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相应调整的基础上”,“表现为对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更多的人均商品和劳务的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则在其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中认为,经济增长是“一国总产出跨时期增长,通常用一国的实际GDP(或实际潜在GDP)的年增长率来衡量”。而新制度经济学的领军人物诺斯则言简意赅地说:“谈到经济增长,我们指的是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真正的经济增长意味着社会总收入必然比人口增长得更快”。
尽管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表述各不相同,但至少有三点是一致的:首先,经济增长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短期的属于经济波动的范畴),因此我们一提起经济增长就应该想到这是一个时间跨度比较长的经济现象,比如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其次,经济增长必须用定量的指标来衡量,既可以用总量指标,又可以用人均指标,比如我们可以用总产值GDP或总收入GNI等度量。最后,经济增长的结果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是一个过程,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是这个过程的必然结果。我们举例说明,美国是当前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强国,她的强大是其100多年来经济持续增长的自然果实,当然期间美国的经济也经历过像1929年至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萧条和其他短期的经济波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美国长期经济增长的趋势,因此美国的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1996年美元来衡量,从1870年的3340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33,330美元,增长了10倍,对应于每年1.8%的增长率。如果我们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才真正算起的话(当然经济学界可能对此有所争议),截止到2004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6.6倍(按照1990年价格计算,中国人均GDP1978年是683.54元,2004年是5196.50元),年均增长速度为8.11%。尽管中国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惊人的,远远超过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时间相对于美国而言是非常短暂的,因此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远比不上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此可见,经济增长中,时间长短和速度大小同等重要,正如经济增长专家巴罗所言:“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为什么各国之间在生活水准上差异如此巨大,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要了解为什么各国在长期增长率上经历了如此巨大的歧异。甚至这些增长率上的微小差异,在经过了一代或更多代的累积之后,都会在生活水准上造成比短期商业波动所带来的更大的后果……”
其次,经济增长率是什么?它又是如何计算的?经济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定量指标,它的大小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快慢,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需的时间长短,所以政府和学者都非常关注这个指标。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分为两种,一个是年度经济增长率的计算,衡量的是两年之间经济的变化。另外一个就是年均经济增长率的计算,衡量的是若干年来经济的平均变化情况。年度经济增长率的计算比较简单,就是后一年的经济指标(如GDP或人均GDP)减去前一年的经济指标再除以前一年的经济指标,如果我们用百分数来表示的话还要再乘上百分百,比如我国2003年的GDP是61687.9亿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以下同),而2004年的GDP是67548.2亿元,因此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就是0.095,用百分数来表示就是9.5%。年均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就比较复杂,为了准确起见,我们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述。假设一个经济变量y的值由初始值y0经过n个时间段(比如年、月、日等)后变为yn,则在每个时间段里y的平均增长率应该是g=n√yn/y0-1。举例来说,按1990年价格计算,中国1952年人均GDP为,2004年人均GDP为5196.5元,则按照这个公式计算,这52年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6.07%。但是如果年均经济增长率比较小的话,也可以按照指数的形式来计算,计算公式是g=(In·yn/y0)/n。比如,以1996年美元来衡量,美国的真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870年的3340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33330美元,则按照这个公式计算,美国这130年的人均年均增长率是1.8%。
另外,两个关于增长率的概念是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也叫做真实增长率),它们对于那些受价格影响的经济变量才有意义,比如人口不受价格影响,所以人口增长率就没有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的区别,而GDP则不同,因为它的计算公式里包含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因素,而价格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GDP增长率就有名义和实际之分。简单地说,在上面所以计算增长率的公式中,如果变量的值都以现价计算,则公式计算出的增长率就是名义增长率,反之如果变量的值都以不变价(以某一时期的价格为基期价格)计算,则公式计算出的增长率就是实际增长率。
有了经济增长,有了经济增长率,那么人民的收入水平何时会翻一番?这就涉及到增长理论中的“卢卡斯70法则”。在题为《经济发展机理》这篇论文中,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提供了一个解读经济增长率的有用方法:如果一国每年以g%的速率增长(当然g不等于零),则每70/g年该国人均收入可以翻一番(增加一倍)。这种方法是一个简单的经验法则,但它是数学上的逻辑推导的结果。简单的数学推导如下:设y(t)为t时点的人均收入,y0是初始值,g%是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则有y(t)=y0egt。设人均收入翻番所需的时间为t*,则此时y(t*)=2y0=y0e0.01*gt*。因此,t*=(100*log2)/g,而log2≈0.7,所以得上述法则。明白了这个法则我们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政府或者经济学家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明白了这个法则政府才不会喊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犯政治经济上的幼稚病,产生恶劣的后果。比如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展望新的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我们知道,自1978年到1997年我国人均GDP的平均每年的增长率是8.4%左右,因此按照70法则,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时间大约是8年多,所以十五大提出的目标是科学的。而我国政府领导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超英赶美”的口号则是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1955年3月21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赶超”思想,他说:“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里,毛泽东虽然没有具体点出赶超的对象,但“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显然是指美国。可是到了1957年11月,面对赫鲁晓夫提出15年前苏联将超过美国的挑战,并受国内急于求成的思想影响,毛泽东提出了用15年左右的时间,赶上英国的口号,并设想再用20年到30年时间赶上并超过美国。现在我们根据70法则看看这个口号是多么的不切实际,美国在1957年的人均GDP是2694美元(按1996年美元价格计算),而中国在1957年的人均GDP是774元人民币(为了可比我们按1996年价格计算),折算成美元大约是314.4(1957年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2.4618),也就是说当时美国人均GDP是中国的8.6倍,而中国1952年到1957年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只有6.69%(由于当时汇率波动很小,所以不考虑其影响,故按照人民币计算增长率),所以根据70法则,人均GDP翻一番的时间就需要10年多,所以仅仅用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是赶不上美国的,更何况美国的人均GDP也在增长。因此,“超英赶美”的口号是极其荒唐的,如果当时的领导人懂得这个70法则,也许这个口号就不会诞生了。
至此,我们介绍了几个增长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率和70法则,当然有关经济增长的重要概念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的概念。按照经济增长的理论,学习和探索本身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因此这个过程既是对知识追求的一种乐趣又是对经济增长的一种贡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