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01期/学术新论/正文

发布时间

2006/7/20

作者

□文/王 鑫

浏览次数

4128 次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从农业的长期发展进程来看,主要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是粗放型农业经营发展模式。即通过扩大耕种面积和追加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作物的总产量,从而提高农业收入水平。二是集约型农业经营发展模式。即通过改进生产管理技术、更新品种,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率来扩大农业经济收入,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逐步采用这种增长方式。
  一、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中国需要扩大农业产出来满足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农业产出的增加可以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也可以通过改进农业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来实现。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率低,而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逐渐形成了通过增加劳动力投入换取农业高产量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承包制度,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投入增加,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同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利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节约和有效利用土地、淡水资源等,促进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人口多、耕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生产率水平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十分突出,如果再延续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中国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农业将陷入危险的境地。所以,应尽快实现农业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集约型经营方式是现代和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所以应以相对丰裕的要素替代相对稀缺的要素。现代农业的集约经营强调劳动集约,但更加强调知识集约、技术集约,实现科学技术对稀缺要素的替代,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发扬传统农业的优良传统,继承传统农业的精华,实行集约与精耕细作;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的关系,逐步实现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达到农业资源的最佳利用。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模式的选择,既要学习和借鉴农业现代化国家的成功经验,又要充分考虑国内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状况、现有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条件,以及面对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形势。
  (一)建设现代农业应选择耕地、水资源等节约型农业模式。中国土地、淡水资源等短缺是一个长期难以根本扭转的客观因素。耕地作为农业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具有稀缺性的特点。由于多种原因,中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占有耕地已不足1.2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土地质量也在下降,全国2/3的耕地有机含量下降到1.5%。由于目前降水量偏少,淡水资源也异常紧张,而且对于降水的利用率很低只有10%左右,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不足40%,而以色列农业灌溉用水效率高达80%左右。因此,选择资源节约型模式势在必行。
  (二)建设现代农业应选择生态环保型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只有保持生态环境系统及其运动的完整性、持续性,才能从中不断的获取食物、氧气、水、生物等资源。目前中国的河流、湖泊有8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5亿亩耕地受到工业“三废”的污染,2.4亿亩耕地受到农药的污染,30%的耕地存在水土流失的现象。因此,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极少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国家,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合理开发可用自然资源,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现代农业应选择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发展模式。市场机制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中能够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是现代农业发展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晴雨表,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应面向市场和以国内外市场为依托,积极开发市场需要的各种名、优、稀、特、新等主导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有关部门应做好市场信息的搜集、过滤、整理和传播工作,防止广大分散的农户在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无所适从和盲目跟风的状态,防止他们要么是坚守原来的生产模式,要么是跟风和随大流,最后造成农业结构趋同和产品单一,出现农产品难卖等现象。
  (四)建设现代农业应选择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与创新的发展模式。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进步与创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底要有现代农业科技来支撑。首先,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目前我国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发达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而中国只有0.5%;农业科研经费占整个科研经费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10%左右,而中国只有4%;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更少,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不足3元,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10~20年,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中国必须加大投入,争取用几年的时间将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为科技的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其次,积极发展现代高新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引进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控制技术等。加紧进行农业节水技术、农业环境监测技术、高效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农作物超高产技术等的研究。再次,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完善农业科技人才使用与管理制度。
  (五)建设现代农业应选择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中国农业的现状决定了现代农业的建设必须坚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完善有关农业和农村制度、体制和机制,同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村经济活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更新人们的发展观念,逐步实现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的飞跃,将农村经济、技术、教育、社会发展协调起来,并与生态、环境、农业资源的保护结合起来,促进农业资源、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争取实现良好的农业综合效益,逐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28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