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1992年《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将教育事业界定为第三产业。此后,教育产业化问题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事实上,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事业管理过程中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最为紧密。但时至今日,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尚不是十分清楚。
一、教育具备产业的基本特征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产业是指由社会劳动分工而独立出来,专门从事同类经济活动或同类服务活动的组织的总和。这一概念表明两层意思:其一,产业部门是指从事同类经济活动的企业或事业单位的总和,而不是按一定行政管理系统划分的行政部门;其二,产业部门主要指直接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部门,一般不包括非经济活动部门。
按照经济学中关于产业的概念去审视教育,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活动是具有产业属性的。首先,教育不是行政部门;其次,教育与社会经济活动有着紧密联系。这一点可以从教育的生产力属性上得到理解。另外,教育活动本身符合企业的行为模式。企业运作依照市场规律,市场的三要素: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也是教育活动所需要的,而且也是客观存在的。市场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甚至风险机制也都适用于教育活动。
二、国内高等教育产业现状分析
(一)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已获得较快发展。1、民办(私立)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个人和社会团体投资或集资兴办的民办(私立)高等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产业发展的先行者。党的十五大以后,出现了教育股份制公司和教育集团。2、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高校校办产业快速形成。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企业数5451个,收入总额484.55亿元,利润总额45064亿元,纳税总额25042亿元。利润超过亿元的有北京、上海、江苏、辽宁、四川和天津六个省市,出现了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等一批国内知名的高校高科技企业。3、高等院校迅速扩大办学规模。如浙江大学将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合并组建成目前我国学科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宏大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拥有在校本,专科生4.6万人,在校研究生5000人,博士点76个,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准备了良好的条件。4、地方与高校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目前,许多企业纷纷在高校建立“开发研究中心”并提供经费,如清华大学与国内外98个知名大型企业合作,成立了清华校企合作委员会。一些高校与地方(开放区)合办大学科技园和科技试验开发区,多数已形成科技产业群,增强了高校成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5、高校后勤社会化全面启动。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基本特点是学校后勤系统脱离行政管理系统,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实体。各校后勤经济实体通过并入、托管、联办、连锁四种方式进入中心,已成为服务于教育的一大新兴产业。
(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我国高等教育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1)高等教育产业经费投入与其地位不相称。高等教育经费占GDP比例,我国在0.313~0.306%之间波动,而国际平均水平约为0.331%。(2)高等教育产业内部结构失调。高校行政和后勤运行成本过高,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沉重包袱。不仅严重浪费了社会稀缺资源,还造成机构臃肿、人员冗杂。(3)高等教育产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平衡。教育供给的严重不足与群众日益增加的教育需求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在高等教育领域表现尤为明显。
2、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1)组织规模结构性短缺严重。目前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平均师生比20:1,但某些专任教师缺口20多万人,如公共基础课和新设专业教师十分紧缺。(2)组织效益低。一是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效益低。二是高校教师的时间资源流失比较严重。教师兼职现象普遍,大量宝贵时间花在本职,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外,降低了教育质量和效益。(3)组织体制不健全。政府包办教育的办学模式没有根本性突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权、责、利不清,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机构,没有必要的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呆板,协调能力较差,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4)组织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竞争主体的地位不均等。地方院校和部属院校在自主权、投资、人事、分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二是竞争手段畸变。高等教育部门往往借助与政府之间的依附关系和人情关系来获得过高评价与支持。
三、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确实把高等教育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我们要把高等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性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背景的凸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产业特征更加明显。
2、建立高等教育产业化市场运行机制。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由国家和各级政府以计划方式为主进行的,要建立起高等教育产业化市场运行机制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要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必须走市场化道路。高等教育产业化要求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是由市场调节进行的,这是由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我们主动运用经济规律,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克服市场调节的缺陷,要通过国家适度干预,减少由市场调节所带来的盲目性等产生的消极作用。
3、通过政策法规促进教育主体多元化和办学层次多样化。目前我国经济成分、所有制、利益主体等呈现出多元化,客观要求突破目前教育模式,其中关键是建立健全教育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以国家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并建成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各种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学历和非学历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办学体系。
4、借鉴国外经验,确定高等教育产业模式。纵观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福利型教育模式,把教育视为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来举办教育事业。另一种是根据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由政府和私人共同投资举办。我国较适合选择第二种模式:(1)从我国整体经济状况考虑。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社会财力十分有限,在“穷国办大教育”现实背景下,政府包办教育的模式则不可取。(2)从经济学角度考虑。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不仅具有了知识的属性,同时也成了分配的要素,知识升值迅速,个人收益越来越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因此,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产业运作原则,应该由国家、社会和个人来共同承担教育经费。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是知识经济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模式转变难得的历史机遇,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