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03期/市场贸易/正文

发布时间

2006/8/1

作者

□文/杨 扬

浏览次数

1682 次

原产地规则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消极作用原产地规则,就是确定货物原产地的法规,有人形象地把原产地规则比作判断货物的“经济国籍”的标尺。其核心内容就是原产地标准,即依据什么来判断货物的原产地。现在各国普遍实行的原产地标准通常是把货物分成两大类:即完全原产和部分原产。完全原产是百分之百由国内生产的产品,这类产品在原产地的判断上不易出现问题。部分原产是指有部分原材料或加工环节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成的,简而言之就是含有进口成分的产品,判断这类产品的原产地标准在各国的实践中通常是按照“实质性改变”原则,包括税目号改变标准、百分比标准、加工工序标准或是混合使用的标准。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具有“多国籍”的商品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所以原产地规则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原产地规则在国际贸易中的积极作用
  1、原产地规则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作为原产国标记告诉消费者商品的产地,可以满足消费者选择的需要。原产国标记不仅仅有告知消费者产品生产国的功能,它更是一种产品质量的保证。消费者可以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择自己认为值得信赖的商品。所以原产地标记不仅具有广告效应,能够促进产品销售,而且可以对产品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同时也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选择权、知情权和追溯权。
  2、原产地规则有利于国际贸易统计。确立原产地规则便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对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也便于各国海关进行分国别贸易统计确定顺逆差,研究本国进口产品的原产国、转口流通及最终进口消费等。同时,进口国需要掌握进口商品的原产地资料进行进口商品的结构分析来调整国内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从而调整相应的国际贸易政策。
  3、原产地规则有助于各国海关按照不同的关税税率征收关税。现在,各国出于对本国政治经济权益的考虑,往往设定“多栏制”的差别关税待遇。对于来自不同国家的货物征收不同税率的关税。如:我国进口税率就有四栏: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和普通税率。所以原产地规则是各国海关征收不同关税的依据。
  4、原产地规则有助于正确实施有关贸易政策。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关税同盟(如EU)和自由贸易区(如NAFTA)的出现以及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兴起,这些区域内的国家间往往实行减免关税并减少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所以判断进口的商品是否来自于这些国家则是相互给予优惠的前提,可以使各国更好地实施相关的贸易政策,改变贸易策略,加快区域合作,并最终掀起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另外,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待遇,也必须依赖原产地规则才能实现。
  二、原产地规则在国际贸易中的消极作用
  GATT第八轮的“乌拉圭回合”通过了《原产地规则协议》,其初衷是简化、协调和统一世界各国的原产地规则,但随着国际经贸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日渐多样化,原产地规则成为一些国家实行非关税壁垒的“秘密武器”。WTO在原产地规则上留有的灰色区域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对原产地规则的灵活运用,使得原产地规则在无形中阻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1、原产地规则标准过高给一些国家造成出口障碍。由于WTO在《原产地规则协议》中统一各国原产地标准的具体指标,使得原产地规则越来越趋于贸易技术性壁垒,如果某一成员国把标准制定得过高,这会使一些国家,尤其是依靠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会导致贸易和投资的扭曲,造成贸易偏差。各国在原产地标准上理解的错误或认识上的偏差都会阻碍国际贸易的自由流通。
  2、利用原产地规则实施歧视性贸易待遇。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敏感商品(如:纺织品、服装、汽车、机电产品)实施进口配额限制,并制定了相应的原产地规则以确定货物的来源。但是,这些国家却常常更改原产地规则相关条款,为了进行贸易保护,对贸易伙伴进行贸易歧视、限制和制裁。如美国在1996年7月1日实施的纺织品及服装原产地新规则中,将成衣的产地判定标准由“裁剪地”修改为“缝制地”,面料由“染色和印花地”变成“织造地”。新规则的实施,直接损害了加工型和转口贸易型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利益,而那些无输美配额限制的发达国家则不受影响,美国本土的纺织、成衣企业因此受到了新规则的庇护。
  3、原产地规则成为发达国家规避应尽国际义务的虚伪面具。正如前文所述,发达国家需要应用原产地规则来判断进口商品的原产地是否来自发展中国家,是否对这类商品按照普惠制征收关税,所以发达国家往往制定较为苛刻的原产地规则,使许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达不到标准,其目的就是抬高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的“门槛”,限制发展中国家利用进口原料或半成品进行加工出口,阻碍发展中国家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半制成品享受普惠制的待遇。
  4、原产地规则成为左右反倾销案件审理的弹性手段。由于倾销是指货物低于出口原产国国内市场价格在国外销售,并对进口国生产商造成实质损害的做法。所以如何确定货物的原产国,以及在国内的市场价格成为了反倾销案件审理的关键,所以一定要涉及到原产地规则。往往一些发达国家灵活利用原产地规则使发展中国家陷入倾销的窘境。如欧盟按照中国的原产地规则裁定中国服装的原产地,造成中国服装在欧洲的倾销。
  5、原产地规则加重了政府采购的贸易保护色彩。世界各国政府机构为自身需要采购各种货物和服务,而这种支出占据政府全部支出的重要份额,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保护民族工业,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一些国家专门制订了原产地规则,旨在鼓励政府部门采购“国货”,抵制“外来品”的冲击。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往往会披上原产地规则的外衣,但核心是保护本国产业,排斥外国商品,这种“国货”意识带有浓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严重的阻碍国际贸易自由发展。■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04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