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03期/产业经济/正文

发布时间

2006/8/1

作者

□文/崔浩然 吴阳香

浏览次数

2298 次

循环经济模式下废弃物资源化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废弃物资源化是解决废弃物重要的、可行的途径。本文就在此模式下废弃物资源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循环经济
  (一)内涵。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它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彻底改变“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直线、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模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量的废弃物,从而在经济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可以看出,较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而言,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一般衡量可持续发展有三个指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循环经济能够把经济、环境、社会三者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保证经济发展,减少环境质量的下降,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其中,废弃物资源化就是其中重要方式之一,在一定条件下就能够实现三种效益的统一。
  (二)原则。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转向。循环经济有三个重要的行为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简称3R原则)。减量化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流量,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但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原则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量的废弃物。正是在三个重要原则下,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从企业层次污染排放最小化实践,到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再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都有很好的成功实例。
  二、自然资源与资源化
  资源,即资财的来源,具有使用价值,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可以是来自天然的,也有来自人为的。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范畴:一是自然界赋予的自然资源;二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社会资源。在此讨论资源主要针对具有自然性的资源而言。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的自然要素,包括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光、热,等等。自然界中任何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和能量,都可以看作为自然资源。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的进步,自然资源包括的种类将不断扩大。通常情况下,自然资源一般只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为人类所能开发利用的物质与能量。自然资源在数量、可更新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可分为恒定的自然资源与有限的自然资源。有限的自然资源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将在一定时期内消耗殆尽。然而,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以资源大量开发利用为基础的经济系统。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无论是人类从事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生产资料,还是人类为满足自身消费而生产的成果——生活资料,两者都是来源于自然资源。
  根据物质与能量守恒定律,资源的消耗只是物质和能量的状态发生变化,在一定条件下资源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这表明资源化的物理前提是有保障的。(如图1所示)自然资源在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中流动与转化,自然资源的不断输入。如果一种自然资源由自然系统进入经济系统后,经过一系列过程又从经济系统输出能量与废物等,物质与能量的输入输出都是人类的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输入过程是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资源化过程,是自然资源进入经济系统并实现其经济价值。根据前述分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可以保证经济系统输出的能量、废物重新进入经济系统,即资源化过程。这个资源化过程只对已经成为废弃物的各种物质采取回收、加工等措施,使其转化成为二次原料或能源再利用的过程。
  三、废弃物资源化
  (一)前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物品的经济价值决定其能否在市场流通。废弃物资源化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废弃物的资源价值,并直接体现于资源的经济价值。废弃物一般是指在社会经济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放弃利用的物质。废弃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过程与生活过程中的一些环节,会给自然环境带来极大危害,废弃物若处理不当,能通过不同途径危害人体健康。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如: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影响环境卫生等。从资源经济学角度来看,废弃物的资源价值只有在一定前提下才能够得以体现。这个前提是:首先安全性保障,然后才是市场价值保障。前者是物理角度而言,而后者则是经济角度而言。市场价值的保障基于产品的高价格,这种价格的市场认可可以由自由市场决定,也可以由政府行政手段干预获得。在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下,废弃物的市场价值往往是没有保障的,因为此种经济发展模式是基于对自然资源的高消耗、产品的低质量、低价格来获得经济的快速膨胀。而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则是基于自然资源低消耗、产品的高质量、高价格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行为原则,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供了重要准则。
  (二)途径与过程。资源利用无非是物质与能量的利用,两者互相转化过程。从资源利用角度,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的途径包括:直接回收后重复使用、转换为新的产品、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不同的废弃物要求采取不同技术、工艺手段来实现资源化。任何一种废弃物的资源回收利用过程都需要经过一系列重要环节,一般包括废弃物收集、废弃物运输、资源化处理,以及废弃物处置等过程。剩下的最终不能利用的废物再进行合理的处置。
  (三)废弃物资源化限制因素。从废弃物的特性及资源化过程就可以看出,废弃物这种潜在的资源变为现实的资源有很多因素约束限制。一是废弃物本身,二是与废弃物有关的经济条件。主要是:可利用废弃物的质量。废弃物是非常复杂的混合物质,其质量体现在成分复杂程度,可利用成分含量等,这是限制其能否进行资源化的关键因素;可利用废弃物的数量。只有当某种废弃物的可利用成分达到一定数量,或者便于集中收集,才能发挥其经济效益;资源化技术水平。废弃物资源化可行性与资源化技术水平是密切相关的,物理技术处理的简便,将是资源化过程经济可行性提高;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如果资源化产品没有充分的市场需求,就难以有经济效益产出,资源化的经济可行性将得不到保障。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较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而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废弃物资源化的实现将更加容易,废弃物资源化实现途径较多,通过一系列措施能从机制上解决废弃物问题。随着工业发展速度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废弃物的数量将以更快的速度上升。从系统观点,管理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一定要以整个经济系统层面高度为起点,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念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采取经济、法律、行政、技术等综合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废弃物资源化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循环经济下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91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