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05期/经营管理/正文

发布时间

2006/9/1

作者

□文/吴 琼

浏览次数

1356 次

FDI技术溢出对我国工程机械影响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是国家间各种资源流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不仅仅是纯粹的资本流动,而是同时伴随了专门技术、生产设备、管理方法等生产要素的转移。因此,合理利用FDI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是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之一,同时也是个工业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自己直接投资发展科研的成本很高,所以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效应来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技术溢出效应,是指跨国公司所具有的产品技术、管理技术和研发能力从外商投资企业内部向东道国企业非自愿扩散的效应,这种效应促进了东道国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跨国公司又无法获得其全部的收益,它是一种经济外部性的表现。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的产业,如工程机械产业提升技术层次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就FDI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影响进行一些较深入的分析,以求为更有效地利用FDI来获取国际先进技术,优化我国工程机械产业链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文献综述
  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理论的讨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十年代初。MacDougall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第一次把技术的溢出效应视为FDI的一个重要现象。此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许多学者都对FDI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如Caves,Globerman,Blomstrom与Persson,Kokko,Kokko、Tansini与Zejan,以及Flores Jr;研究涉及澳大利亚、乌拉圭、葡萄牙等国家的制造业,研究结果都表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明显存在的。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对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技术溢出途径进行了研究。其主要溢出途径有:第一,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第二,示范和模仿;第三,人员流动;第四,前向和后向产业联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不断增加,有关FDI溢出效应方面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如胡心宇、张建民研究了后向联系这一技术溢出的途径;何春燕、钟慧中研究了FDI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提升策略;李春顶对FDI技术溢出的路径进行了深层探析。
  二、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影响
  工程机械产业是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先行官,有无发达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已是经济强国和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广泛展开,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工程机械市场中需求增长最强劲的地区之一。目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然而,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大部分需依赖进口。尽管我国是该行业的制造大国,却远不是制造强国。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外资掀起了进入我国工程机械市场的高潮。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外资在我国的投入仍在不断加大。到2003年,外资、合资企业已经占据了我国市场47%的份额。在此背景下,我国应当有效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来提升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的整体能力。FDI技术溢出效应主要通过竞争与模仿、产业关联、人力资本流动这几条途径影响我国企业,其对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竞争与模仿途径的影响。竞争与模仿导致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跨国公司子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以后,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均衡,加剧了东道国的市场竞争,迫使东道国企业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模仿,促使它们更有效地利用技术和资源来提高市场竞争力。由于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而且母公司转移给子公司的技术一般要比对外转让的技术更先进,所以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对手相比有强大的“技术比较优势”,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这种技术示范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利用各种方法,如通过对产品进行“逆向工程”的研发,提高本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1993~1996年是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引入外资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期间引入的外资占2001年底为止引入外资总额的90%左右。加入WTO后的2002年,新一轮的高潮出现,沃尔沃、宝马、BHS、多田野等全球工程机械业知名企业纷纷入驻,在我国设立合资、独资企业。卡特彼勒、小松、英格索兰等原本已在我国建立合资企业的跨国公司亦纷纷增资扩股,加大在中国的投资。2004年我国生产工程机械产品规模以上的企业约有1000家,其中外商投资的独资与合资企业有124家。大量跨国公司的进入加剧了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市场竞争。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由原来的国有资本为主转为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商资本等共有的多元化资本结构。2004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三者利润额之比为7:37:56,后两者已占到90%以上。
  为了更好地与外资企业对抗,我国企业一方面加大了科研开发投资力度,在1996~1999年四年间,企业共投入技术开发费13.9亿元,同时各研究院所也投入技术力量,与企业结合共同完成新产品开发任务。另一方面,在国家经委倡导、原机械工业部组织下,二十年来,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各专业产品领域,先后引进了国外十几个国家的先进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工程机械行业引进技术和外资促进了行业的发展,缩短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随着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工程机械产业部分产品替代了进口,出口竞争优势也在逐渐增强,进出口贸易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04年我国工程机械产品进口额累计39.13亿美元,同比增长9.9%,出口额累计18.55亿美元,同比增长76.45%。进出口贸易逆差较往年明显减少,同时出口增幅首次超过进口增幅。此外,竞争机制也加快了新产品、科研开发和老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2001年新产品开发项目达八十多种,比上年增长25%,新产品开发主要集中于装载机、推土机、路面机械、混凝土机械等外资进入较多的部分,其中有40个规格型号的产品均在发动机配套选择上进行了优化提高。
  由于进入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市场的外商多数采取合资形式,因此对我国企业起到了良好的技术溢出效应。如徐工集团先后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德国克虏伯公司和利渤海尔公司等组建了13家合资企业,其技术中心是1993年批准建设的国家级技术中心,该中心通过对外方先进产品的“逆向工程”研发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围绕集团的发展目标,先后开发了多种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有八十多项科技成果获专利或申请专利;获得15个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有46项成果获市级技术进步奖。柳工集团也在合资的基础上由模仿跟随向学习和自主创新开发转变,在变速箱、机动桥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研究与开发。他们开发出两个挖掘机新产品,在行业内引起反响。
  (二)产业关联途径的影响。产业关联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是指东道国企业通过购买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产品,能够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后向联系是指跨国公司向当地企业购买加工原料和零部件,间接影响东道国的产业结构。一般认为,后向关联效应对东道国的技术扩散与技术升级更为重要。后向关联效应的技术溢出包括多个方面:帮助供货商建立生产设施、为改善供货商产品质量或促进其技术创新提供技术帮助或信息服务、提供或帮助购买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提供组织管理上的培训和帮助。
  工程机械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钢材,外资的进入带动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产品需求增加,也带动了对钢材的需求。我国工程机械全行业目前一年的用钢量达到450万吨左右。同时,由于选用优质适用的钢材,能大大提高工程机械产品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这一点在起重机、塔机和挖掘机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满足工程机械产品对钢材的需求,我国钢材生产企业除了加强一般的强度、钢度、焊接性能等外,还在耐磨性、耐冲击性、耐疲劳性、低温韧性和耐腐蚀性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改进,并不断开发出新的钢种。
  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市场后,一些地区创建了产业集群园区。例如美国的卡特彼勒公司在并购了山工机械后,山东青州建设了卡特彼勒工业园,聚集了国内几十家机械制造配套企业,包括青州市东泰钢材公司、燕山机械厂等,他们根据自己的业务特长,通过精细化分工,分别为山工铸造配件,生产挡泥瓦、发动机盖,从而组成了一个大的机械工业产业链条。又如日本小松集团进入山东后,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了更好的抵御加入WTO给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带来的冲击,在山东济宁组建了“山推国际事业园”,该事业园当中有几家配套件企业,都是新型股份合作制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其产品不仅满足为小松山推的挖掘机配套,同时还走向市场。产品执行的是“小松”标准,为小松山推的挖掘机配套,市场开拓具有很大优势。而山推欧亚陀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履带总成的几种轮子,利勃海尔、沃尔沃以及合肥日立等公司都要求定货。此外,跨国公司的进入对我国国内工程机械产品的维修、销售、租赁等服务性行业的发展也起到带动作用。从1996~2003年工程机械配套件行业工业总产值,由129878万元增加到455651万元,增加了250.83%;销售收入也呈逐年增长趋势,由130093万元增加到459359万元,增加了253.10%。
  (三)人力资本流动途径的影响。这也是技术溢出的一种重要途径。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当地雇员的培训是技术溢出的基础。经过培训的雇员一旦将来流向其他企业或自主创业时,其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所学到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也随之外流,从而产生溢出效应。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训内容的交流、示范作用等各个方面,对我国人员的整体水平产生重要影响。然而,这一途径对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只有少数企业在我国设立了研发、培训中心,某些企业主要技术、管理人员均为外方人员。如小松山推各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都是日方人员。而且外资企业在我国产学研方面联系也不太紧密。由于我国企业员工的生活、福利待遇以及用人机制等方面与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跨国公司人才向我国国内企业的流动。
  三、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通过竞争与模仿、产业关联的途径对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比较明显,而人力资本流动方面带来的效应相对较小,但总体上促进了该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我们还应在以下方面做出改善,从而更好地利用FDI溢出效应,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一)营造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形成更加有利于技术溢出的市场环境,首先应培育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对手。一方面,我国在同一项目对外合作时可以引入两家以上跨国公司,从而促使跨国公司之间在我国市场展开激烈竞争,这样也可以使跨国公司放松对先进技术的控制。另一方面,国内的同类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建立技术联盟,互换技术成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与跨国公司竞争,以加速其技术溢出速度。
  (二)通过政策导向促进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产业关联。促进产业关联,不仅仅局限于原材料、零部件采购等后向关联,还应加强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方面的前向关联。为此,一方面应鼓励各级政府在大型外资企业附近建立产业集群园区,这将有助于发展相互间专业化生产和协作,提高产业整体规模,而且国内关联企业可以就近得到龙头企业的配套订单,节省运费,减少存货积压,从而增加技术溢出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优惠、改善研发环境,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研发中心,从而诱导其技术转移。
  (三)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面向产业成长和技术进步的高等技术教育体系;企业也应当加强员工的各项教育培训,形成“干中学”的终身受教育的机制。此外,为鼓励人员流动,特别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流动与创业,政府应当减少人员流动方面的限制。同时,还应加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建立新型的分配制度,为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到国内创业开辟广阔的空间。■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50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