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05期/经营管理/正文

发布时间

2006/9/1

作者

□文/周 慧

浏览次数

1224 次

无形资产分析评价指标体系
  无形资产分析评价是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企业只重视对有形资产的分析与评价,而对无形资产的分析非常薄弱。因此,需要加强对无形资产分析评价的研究。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无形资产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建立无形资产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要求和内容
  (一)建立无形资产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取决于无形资产分析评价的目的,即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全面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企业无形资产在创造价值和提高竞争能力方面的作用,满足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有关各方相关管理和决策及业绩评价的需要。
  具体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1、为有关各方评估企业价值、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及发展能力,评价经营者业绩提供依据;2、为经营者了解无形资产的存量、投资、使用、产出效益等情况,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监控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作用提供依据。
  (二)建立无形资产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根据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无形资产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无形资产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符合下列要求:
  1、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正确反映无形资产的存量、内部的结构、发展变化、利用、保值增值和经济效益等情况;
  2、无形资产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本着科学、系统、灵活、实用、方便的原则,突出无形资产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3、除了利用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料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统计核算资料、市场价值或评估价值资料,弥补无形资产价值核算不完整的缺陷,全面反映企业的无形资产情况;
  4、无形资产指标体系的设置要全面,既要有单项指标,又要有综合指标;既要有绝对数量指标,又要有相对数量指标;既要有数量指标,又要有质量指标。
  (三)无形资产指标体系的内容框架。无形资产指标体系的设立要反映以下内容:
  1、无形资产投入基本情况信息。主要反映:(1)无形资产的拥有数量和价值;(2)无形资产的构成;(3)无形资产的变动情况,以利于掌握无形资产的拥有量和结构等基本管理信息。
  2、无形资产成本信息。主要反映:(1)无形资产的投资成本;(2)无形资产使用成本,以利于掌握各类无形资产的投入和维护的耗费情况,为了解投资规模提供依据。
  3、无形资产使用与产出情况信息。主要反映:(1)无形资产运营能力及使用效率;(2)无形资产的经济效益信息,以利于掌握各类无形资产投入与产出的经济规律,评价企业无形资产及其管理质量,评价无形资产经营业绩和对企业价值贡献度。
  二、无形资产指标体系的设置
  (一)无形资产投入基本情况指标
  1、无形资产存量指标。无形资产存量指标是从实物量和价值量上反映企业无形资产拥有量。包括:
  (1)无形资产实物量指标,是从使用价值角度反映企业拥有各类无形资产的规模。指标按无形资产类型和项数的自然单位计量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种类和数量。各种无形资产的属性、特点各不相同,应当按类别计算各类无形资产的合计数量。
  (2)无形资产价值量指标,该指标能综合反映无形资产的规模。无形资产价值有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市场价值)之分。账面价值是按会计准则确认的无形资产价值;无形资产公允价值是买卖双方公平交易的市场价值。由于按我国现行财务会计制度,会计账面资料反映的无形资产价值信息是不完整、不充分的,因此依据公允价值计算较为全面。公允价值反映了未来收益和风险,但数据难以取得。全部无形资产价值总额和各类无形资产价值总额,是以货币形态反映企业拥有无形资产的价值总量,指标可以分别按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计算。
  2、无形资产结构指标。结构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的配置和内部构成及资产的无形化程度,可以选择账面价值或公允价值计算。包括:
  (1)无形资产占总资产、净资产比率,反映全部无形资产在总资产、净资产中所占比重,如果用市价计算,则反映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和股东价值的贡献,算式为: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率=无形资产价值/总资产价值;无形资产占净资产比率=无形资产价值/净资产价值。
  (2)无形资产占其他经营资产比率,反映全部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比例关系,算式为:无形资产占固定(流动)资产比率比重=无形资产价值/固定(流动)资产价值。
  (3)无形资产内部各类比重,反映各种类型无形资产的构成情况,算式为:某类无形资产比重=某类无形资产价值/无形资产总值。
  3、无形资产动态指标。无形资产动态指标是用来从时间上、空间上反映无形资产变化情况的指标。包括:
  (1)无形资产指数,是无形资产报告期账面价值与基期价值之比,反映无形资产数量发展变动程度及投资增减情况,算式为:无形资产指数=报告期无形资产值/基期无形资产值。
  (2)无形资产转让率,是指无形资产转让价值与全部无形资产价值之比,反映无形资产向外转让的情况,计算时,要注意价值的可比性。算式为:无形资产转让率=无形资产转让价值/全部无形资产价值。
  (3)无形资产的平均剩余有效使用年限,它反映企业实际所使用的有期限限制的无形资产平均剩余有效使用年限,算式如下:平均剩余有效使用年限=平均有效使用年限-平均已使用年限。
  (二)无形资产成本情况指标
  1、无形资产投资成本指标。无形资产投资成本指标体现无形资产投资额和投资水平,包括:(1)投资成本额,反映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价值,是购入、自创各种无形资产所发生的取得成本、研发费用、专有技术改进费用、商标广告宣传费等全部支出,外来无形资产投资折算的资本额。该指标根据有关账户记录汇集计算。(2)无形资产投资比率,是报告期无形资产投资成本占收入的比例,反映对无形资产的投入水平,算式为:无形资产投资比率=报告期无形资产投资成本/报告期收入。
  2、无形资产维护成本指标。该指标反映为了维护各项无形资产的专有权不受侵害而发生的耗费情况,包括:(1)无形资产维护成本额指标,是维权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额,如防伪措施费、侵害调查费用、诉讼费用、打假费用等。(2)无形资产维护成本率指标,反映维护成本支出水平,算式为:无形资产维护成本率=无形资产维护成本/无形资产实现收入额。
  (三)无形资产使用及产出情况指标
  1、无形资产利用和运营能力指标。该类指标反映无形资产利用效率和取得收入的能力,同时,也说明无形资产的质量。包括:
  (1)无形资产收入指标,反映无形资产自用、转让所有权和使用权实现的各种收入,算式如下:无形资产收入总额=无形资产自用经营收入+无形资产转让收入+无形资产使用费收入;无形资产自用经营收入=无形资产使用后经营收入-无形资产使用前经营收入。
  (2)无形资产周转率指标,反映无形资产的运营能力,体现无形资产使用效果,算式如下:无形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收入/无形资产平均投资成本;无形资产周转期=360/无形资产周转次数。指标计算时,可以分别按营业收入、无形资产收入计算。
  (3)无形资产使用率,是指实际应用的无形资产的数量(价值)与企业拥有的全部无形资产的数量(价值)之比,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利用情况,算式为:使用率=企业实际应用的无形资产数量(价值)/企业拥有的全部无形资产数量(价值)。
  2、无形资产效益指标。无形资产效益指标反映无形资产使用、转让、投资而为企业获得利润的情况。无形资产效益指标是体现其使用效果的综合性指标。包括:
  (1)无形资产利润指标,无形资产利润指标说明的是无形资产经营实现的利润额,包括:无形资产自用利润=无形资产使用后利润总额-无形资产使用前利润总额;无形资产转让利润=无形资产转让收入-无形资产转让成本费用、税金;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收益=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分配股息、利润;无形资产利润总额=无形资产自用利润+无形资产转让利润+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收益。
  (2)无形资产利润贡献率指标,是无形资产实现利润与企业利润总额之比,计算公式为:无形资产利润贡献率=无形资产利润总额/利润总额。
  (3)无形资产利润率指标,是无形资产实现利润分别与无形资产投资额、无形资产实现收入进行对比的比率,反映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无形资产利润率指标包括:无形资产投资利润率=无形资产实现利润(1-所得税)/无形资产投资额;无形资产收入利润率=无形资产实现利润/无形资产实现收入额;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收益=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收益/无形资产对外投资额。
  (4)超额利润率、超额率指标,反映企业利用无形资产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计算公式为:超额销售利润率=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同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超额资本收益率=该企业的资本收益率-同行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超额率=超额销售利润率/企业销售利润率=超额资本收益率/企业资本收益率。若超额利润率、超额率大于0,反映该企业能获得超额利润,有较高的商誉。
  (5)无形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反映无形资产当期和累计的保值增值情况,包括:无形资产保值增值率=期末无形资产公允价值/期初无形资产公允价值。该指标反映无形资产当期保值增值情况,计算时,分子应扣除无形资产增减所引起的价值变化。无形资产价值与投资成本比率=无形资产公允价值/无形资产投资成本价值。指标反映与投资成本相比,无形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等于1为保值,大于1为增值。上述无形资产分析评价指标,可以根据分析者的需要和侧重点不同进行选择。■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69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