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06期/经营管理/正文

发布时间

2006/10/5

作者

□文/陈 杰

浏览次数

2936 次

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原因探析
  本文所指的当代大学生,是指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大学生。既然要探讨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原因,那么本文的一个首要的判断就是,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虽然在此问题上目前还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与解放前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相比,与解放初期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相比,与八十年代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困惑和激情交织的学潮相比,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的态度无疑是消极冷漠的。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冷漠主要表现在:政治情感淡漠,政治认识比较模糊,政治行为投入不足。当代大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等各种原因,对专业课和实用技能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我国的现实政治动态和民主政治建设状况却普遍地缺乏兴趣,甚至存在腻烦心理。著名学者萧功秦就指出,1992年以后,在校大学生群体中固然有理想主义者,但其主流却是更看重功利实效性价值,社会政治关怀与理想精神较少,是较为缺乏政治激情的一代。
  有些人以当代大学生保持着较高的入党积极性,以及在区县人大代表选举中具有较高的投票率为由,认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正蓬勃发展。其实,对于大学生入党的功利性动机人们是心照不宣的,而且一旦达到入党目的后,大学生的政治积极性就明显降低。与其说入党是大学生的一种政治参与行为,毋宁说是他们的一种经济投机行为。在区县人大代表的选举中,较高的投票率也不表明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政治态度。如在区县人大代表的选举中许多大学选区的投票率都在90%以上,但其中大部分同学的投票行为是在学校的硬性要求下进行的,而非自主自愿的举动。当然,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对涉及民族利益的重大政治问题还是高度敏感、热切关注、积极行动的。例如香港、澳门回归,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日本右翼反华势力抬头,“台独”势力日益嚣张等,都引起了大学生们的政治参与激情,他们有组织地采取集会、游行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观点。但这也与舆论的有意或无意的引导有关,而且这种政治参与在范围上也存在很大的局限。
  当代大学生的这种政治冷漠局面是什么造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四个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学校因素。学校因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和学校管理因素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优点,是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曾经是我们党战胜敌人、克服困难的一大法宝。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曾唤起广大群众和青年学子旺盛的政治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却表现出渐次的淡漠,许多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整个社会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沉闷走向生动活泼。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思想文化领域最为活跃的时期。时代的急剧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也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落后于社会发展,具有滞后性。这种滞后性表现在:(一)在内容上,内容与实际脱离,忽视了教育的合理需要,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教育内容的编排上具有重复性、不科学性,忽视了层次性、因人施教原则,使教育对象产生厌烦情绪。(二)在方式上,把灌输教育原则片面理解为“满堂灌”、“填鸭式”,搞强迫命令,硬性限制,采取单向灌输。形式单一,仿效旧模式,照搬旧办法。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还缺少社会政治实践的支持。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政治价值观及政治规范的内化,导致他们政治冷漠行为的产生。
  在学校管理方面,校园是大学生学习政治知识,参加民主管理的主要地方。鼓励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素质,养成现代民主法制观念,提高政治参与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管理者在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总把学生当作管理关系中次要、从属、被动的一方来对待,存在着管理部门、管理人员“说了算”的现象。这样,学校管理忽视学生的存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不多、渠道不畅,使大学生对他们身边的民主参与的不足表现得无可奈何,对距他们较远的社会政治更是冷漠、逃避,甚至消沉,限制了自身政治参与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就业因素。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采取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学生在校时培养费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学生毕业后全部由国家以指令性计划分配到全民所有制事企业单位当国家干部。这使得学生有就业的安全感,在校学习成绩只要及格就不影响就业,没有任何压力,因此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政治参与活动。这也是那个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比较活跃的原因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那种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日益暴露出弊端,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制度”。这就奠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基础。1989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了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改革“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1995年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央部门所属普通高校“并轨”后所招学生毕业时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范围内自主择业,在条件成熟后逐步过渡到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并在2000年基本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使自主择业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唯一选择,因而给他们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最近几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又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压力。就业制度的改革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困扰。现实的生存机会的竞争压力使“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普遍盛行,大学生更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改革事业。对政治教育、政治活动缺乏热情,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与否,以及采取何种参与方式,都直接以其自身利益为衡量标准。
  第三,心理因素。大学生作为人生当中青年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是个体“钟摆式地寻求自我”的特殊时期。与这一特殊时期相应,矛盾性是大学生心理发展呈现的最基本的特征。由于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特殊性,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呈现明显增多的特点。如: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关注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主体体验,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在主体意识迅速发展的同时各方面的自理能力与自立条件还相对不足,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与依赖情怀之间的矛盾便呈现逐渐加大之势。又如,一般而言,处于青年期的个体会遇到心理发展方面人际交流渴望与心理发展的相对闭锁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则表现得更加明显。由于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网上交流,Email、QQ等成了许多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机交流在将人、机距离拉近的同时,也客观地将人际交流疏远;人机交流在给在线交流的大学生创设无边界的虚拟世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不少大学生将网络世界的虚幻性带入现实人际交流之中,诱发现实人际交流中的虚拟感;网络交流中交流双方身份的隐匿性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大学生对现实人际交流中真诚性的怀疑等等。这一独特的生活、成长环境,无疑会进一步强化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真诚的人际交流渴望与心理发展的相对闭锁性之间的矛盾。
  与当代大学生群体在总体上心理矛盾的增多相一致,再加上当代社会人才竞争的全方位性、日益激烈性,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呈不断加大趋势,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7%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成为困扰大学生的四大心理问题。调查发现,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而且,学生心理问题分阶段各不相同,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活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日益严重,他们被太多的“成长的烦恼”困扰,没有更多的心理能量关注社会政治的发展了。
  第四,价值观因素。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首先是当代大学生的关注视野从社会转向个人。20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探求精神,他们习惯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理论书籍中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武器。在这种精神的推动下,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读书热点,各种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纷至沓来,每个大学生都以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新理论”、“新名词”为时髦。而当代大学生更注重现实具体问题的解决,关注微观、个体问题的改革,在现实的人生中寻求生活的有益启示。他们对抽象的政治、哲学书籍阅读兴趣较低,甚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书籍的阅读兴趣也不浓,更乐于阅读名人传记和充满生活情调的品味人生的“快餐文化”,没有出现明显的读书“热点”。大学生关注视野从国家大事转向个人生活领域,从抽象理论问题转向具体生活问题,从国家哲学转向生活哲学、人生哲学、谋求实现个人发展。
  其次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从精神转到物质。20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怀抱着改造社会的强烈理想,积极投身社会生活,与社会发生了一次又一次激烈的冲突,甚至出现叛逆与对抗。当代大学生却已从比较注重理想和追求,转到比较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到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想的追求,转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即使是追求理性和知识的同时,也需要金钱和物质享受;他们接受现实,把现实作为一种前提条件,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价值目标世俗化、短期化和功利化的倾向,追求美好个人生活成为大学生较普遍的认识理想。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社会长期以来的以集体利益为本位的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步走向个体本位,呈现出矛盾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向。一方面,他们关心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另一方面,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又倾向于个人利益;一方面,他们痛恨腐败现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升学、就业、工作等方面的优势,也去走后门、拉关系。价值观的这种变化使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现象的认识多从个人的实际利益出发,政治认知直观化、政治态度功利化,阻碍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正常发展。
  正是在以上几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冷漠局面。因此,要针对以上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消除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总起来说,就是强化学校的民主管理,加强大学生的政治实践,发挥大学生的主人翁作用;发展经济,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进行政治心理调适,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正确的政治态度。■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72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