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06期/财会审计/正文

发布时间

2006/10/5

作者

□文/陈晓玲

浏览次数

1147 次

盈余管理与会计信息失真
  各国会计准则都允许企业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来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会计准则的弹性,根据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企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但是当这些弹性被“过度开发”时,盈余管理的行为就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使其信息失真。近年来,远到大洋彼岸的安然,近如我国的郑百文、银广夏等上市公司虚假披露会计报表的事件纷纷曝光,所带来的影响非常恶劣。与浮出水面的会计造假问题相对应的是许多上市公司运用盈余管理使得报表信息失真。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而有意地对对外财务报告进行控制。此定义从广义的角度来定义盈余管理,建立在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信息的假说基础之上的。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如附注等辅助信息的管理。Schipper明确了盈余管理的目的,即为了获得私人利益,其出发点在局部利益、部分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它无疑会损害公众利益。
  秦荣生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该定义把盈余管理限定在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两种手段,显得不够充分,事实上,盈余管理的手段还包括其他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编造公司真实的经营活动。
  二、盈余管理与会计信息失真
  林钟高认为,“会计信息失真包括会计信息不实与会计造假。会计信息不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本意之间的出入。会计信息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达到提高分红数额,博取股东信任,刺激股票市价,表示营业或偿债能力高强,或隐瞒营业亏损、或者避免股东要求多分红利,减低甚至逃避纳税,加大秘密公积以保持其稳健性,减低股票市价以便收回库藏股票等目的,事前经过周密安排而故意造成的信息虚假。”可以看出,利润操纵既可以通过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手段做出,也可以超越准则允许,从这一层面上看,盈余管理是利润操纵的一部分。国内外大部分学者都将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相区别,认为前者是“合规合法的选取适当的会计政策”,后者是“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性质是有差别的。笔者认为,盈余管理的结果是误导企业相关利益者对公司潜在经济业绩的理解,或影响基于报告的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无论其是否合法,都会带来信息的失真,尤其在盈余管理被“过度开发”后,影响更为恶劣。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在当今全球证券市场上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对于转轨经济和新兴资本市场的双重特点,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与美国这样较为发达和完善的规范市场还有相当差距,所以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盈余管理现象更为普遍、后果更为严重。蒋义宏分析了1999~2000两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发现上市公司的EPS分布存在明显的断层:在EPS>=0.05的区间内基本呈正态分布,而EPS<0.05的区间内分布异常。微利组(0<EPS<0.05)和巨亏组(EPS<0.30)两个区间内的上市公司家数比较密集,组频率特别高,而EPS在-0.30~0间的上市公司家数却较少。不难推断出微利组的上市公司尽量避免亏损,巨亏组的上市公司宁愿一年巨亏而不可连续两年或三年亏损。另外,陆建桥、林舒、魏明海、孙铮、王跃堂,以及陈小悦等的研究,从不同方面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普遍存在。
  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一些会计学家发现契约摩擦和沟通摩擦是盈余管理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Williamson认为“契约人”在面临利益冲突时,具有自利主义倾向。由于会计信息具有保持契约均衡的功能,代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同时,为了保持契约,极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所以,契约磨擦“激励”着委托人进行盈余管理。另一方面,在企业的任何契约中,由于契约人的分工、偏好、行动不同,以及信息的传播、甄别和加工存在成本,导致某些契约人存在私人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沟通磨擦为处于信息优势的契约人隐瞒信息提供了条件,由于会计信息的特殊功能,委托人很可能选择管理会计盈余。
  另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产生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大多上市公司由国有改制而来,政府职能双重化以及证券市场相对“年轻”给公司治理结构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监督主体缺位,内部激励和约束对管理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加之市场机制的不成熟,使得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发育不全,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
  因此,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识别和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已成为证券市场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议题。从微观角度来看,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非强式有效市场,存在“功能锁定”现象,投资者不能看穿财务报表,利用失实的会计信息必然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给其投资带来损失,因此动摇证券市场的信用基础。从宏观角度来看,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是以真实、公允的信息为前提的,经过管理的会计信息将削弱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甚至导致资源的逆向配置。
  四、盈余管理的识别
  运用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帮助识别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从财务报告方面进行识别:
  1、关注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通过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内容的阅读、分析,就可以判断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是否合理,是否虚增了企业的利润。密切关注上市公司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关联方关系及关联方交易价格的公允性、会计差错更正、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情况、重大不确定性事项、资产评估事项等。
  2、剔除财务报告中的虚拟资产。为谨慎地分析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可将不能为公司创造财富的虚拟资产从报表中剔除,将这些潜在的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或总资产总额比较,以及将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与净利润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比较,以判断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
  3、关注关联方交易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上市公司应具备独立面向市场的能力,将来自关联方交易的营业收入与利润额从公司的营业收入总额与利润总额中剔除,可以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方企业,以及判断公司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识别关联方交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阅读报表附注,分析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金额及其比例、未结算金额及其比例以及定价政策,特别是应关注公司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方发生交易,是否利用关联方交易制造损失。二是将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与其母公司编制的合并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如果剔除上市公司的合并报表的利润总额大大低于未扣除前的利润总额,就意味着母公司可能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利润转入了上市公司。
  4、剔除财务报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将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等非经常性损益从利润总额中剔除,以分析评价利润来源的稳定性。非经常性损益的特殊性质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如果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比例较小而非经常性损益比例较大,就需要考虑上市公司是否在利用资产重组、股权转让或政府补贴等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5、将财务报告中利润与现金股利分配情况进行对比。若企业有足够的利润,但一直未进行利润分配,则企业的利润很可能就是调节出来的。当然,盈利企业进行利润分配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现金调转等,但调节出来的利润是无法进行利润分配的,丰厚的利润与微薄的现金股利对比为我们寻找企业盈余管理证据提供了一条线索。
  6、关注审计报告及注册会计师的变更。注册会计师可能因为与上市公司在审计意见上未达成一致而被解除合作。当出具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发生变动时,应当引起人们的警觉,尤其在前任与后任的意见不一致时。当然如果前后几任出具的都不是标准的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那么该公司的财务报告就更值得怀疑了。
  五、小结
  由于盈余管理是一种“不通过实实在在劳动改变业绩”的机会主义行为,它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在合法外衣——盈余管理下的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作假、利润操纵相比具有更加隐蔽的特点。因此盈余管理行为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8070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