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生产要素是指使生产过程得以正常进行所必要的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或者说使生产过程得以正常运转或更有效运转的各种必要投入。从多数研究者的意见以及根据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将生产要素分为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与信息等类。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生产要素不断得到丰富和细化。特别是人才(人力)资源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在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农业经济时代,谁拥有自然资源优势,谁就具有竞争的制胜券。在工业经济时代,谁拥有技术、资本优势,谁就握有竞争的制胜权。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贸易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今天,人才(人力)资源素质和创新活力,已成为科技竞争实力的决定性因素。而科技创新能力又受需求目标、需求欲望及满足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生产要素市场分配机制,引导和强化劳动者的需求目标和欲望,激发人才资源的创新能力。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研究了劳动价值和资本主义血腥积累及其发展后,设想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将建立单一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他的贡献在于:一是摒弃了生产资料占有者——资本家实行的资本的唯一分配权;二是确立了活劳动作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对剩余价值的优先分配权和不劳动者不得食原则。但他并没有排除或否定与劳动者结合起来一起对劳动成果发挥重要作用的劳动工具(如机器设备、土地、厂房等)、劳动对象(如原料、材料等)等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劳动成果的分配。只是强调这些生产要素均属劳动者所“共有”,才毋须作为要素的所有均等地参与对劳动成果的分割,而由社会对劳动成果进行简单、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的“扣除”,此后再在劳动者之间根据各自劳动的条件、强度、能力和贡献,即劳动的“质”和“量”作出精确的计量,并进行公平的“按劳分配”。在前苏联和中国多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践中,国内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私人占有还广泛地存在,侵蚀“共有”资产的现象经常发生。再加上生产经营管理者、劳动者中“私有制”的存在。不仅共有生产要素应得的公共积累时常侵蚀,而且劳动者劳动产品的“质”和“量”也难以准确地计量,甚至将技术发明、信息提供、经营管理创新等都被看成劳动者取得报酬的必要贡献,不承认超额劳动和创新生产要素的私人产权,按劳分配成为主要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平均主义备受推崇,因而难以激发出人的创新活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生产要素基本上按市场规律配置,参与生产经营过程及对效益的贡献出现非均衡状态。如银行、证券、高速公路、民航、水电等行业,需要的资金多、风险大,投资者的资产量、管理能力是决定因素;投资服装、鞋帽等行业,产品的设计、原料的选择等技术劳动又是关键因素。航空航天、IT行业技术将是立足的关键;电信、联通公司信息是主要决定因素;人力运输、施工中,劳动者的体力是效益的保证。因此,生产要素分配的关键,就是要根据市场经济运作规律,健全结构性要素市场分配机制。所谓结构性要素市场分配机制,就是指根据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产业结构和不同科技含量,建构起按各要素对劳动过程及成果的贡献,合理分割劳动成果的依据、政策、原则、法规、程序及组织机构的总称。
按结构性生产要素市场分配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突出弊端是:
1、生产要素市场分配理论滞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产权多元化,技术、品牌、管理、信息等已从劳动力中分离出来,对生产经营过程及效益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理论上没有把劳动力与资本一样当作投资同等看待,没有把劳动力产出的技术、管理、信息等知识创新成果作为生产要素独立出来。因此,在实践中缺乏科学的结构性分配机制。只对生产资料资本计算投资回报,而对劳动力计量工资报酬,不计量人力资本投资回报;只计量劳动力工资报酬,不计量劳动力创造的技术、管理、信息、品牌等无形资产报酬,而将这些知识产权要素统归入劳动力的岗位劳动,不另付报酬。
2、生产要素市场不够完善。时至今日,我国在生产资料有形市场、资本市场等方面发育比较完善,而劳动力及其延伸的技术、信息等诸多要素市场也有了一定发展,但更多时候这些要素不能完全自由进入市场,并实现其市场价值,发挥其使用价值的功能。
3、对生产要素发挥作用的规律缺乏认识。在全国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很不平衡的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会因各地区、各单位的信息条件、技术水平、劳动条件、产业结构等不同而发挥结构性作用及其价值。由于我们对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律认识不足,劳动成果的分配或市场交易就难以实现生产要素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中优化配置及价值的最大化。
4、在劳动价值理论与实践方面,我们基本上没有理清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关系。对劳动者完成的任务未能计算出并分清哪是必要劳动及必要劳动价值,有多少超额劳动及超额劳动价值。许多单位几乎普遍把劳动者在完成本职岗位任务的同时,创造的新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都看作是劳动者工资报酬中应当完成的任务或份内的事。这样,劳动者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单位或社会提供的新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获取不到报酬,也因此不能进入要素市场,实现市场价值。
要克服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弊端,激发人才资源创新活力,就要尽快健全结构性生产要素市场分配机制。
第一、坚持生产要素市场价值及分配理论创新。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所有者提供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收入)由要素的市场价格决定。社会财富的生产是多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生产和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的普遍稀缺性,导致人们占有生产要素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而形成生产要素所有权。生产要素所有权是收入分配的基本依据。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基本上没有对生产要素收入的分配问题进行研究,在政策上也很少涉及要素收入分配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所有制结构和产权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人都成了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生产要素所有权的界定已逐步清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所起的相对作用是变动的,这就决定了各生产要素的贡献不可能一成不变,分配原则也应相应地发展。近年来,劳动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地位没有改变,但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协作的日益重要,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各种要素的所有者自然应按照各要素投入的数量、质量和贡献程度参与分配。
第二、构建结构性生产要素市场分配制度。用人单位应对每个劳动者的必要劳动价值进行科学的测量、考核、确定,再核算出各劳动者的超额劳动量及其市场值,并对生产各要素进行结构性分析,确定应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及其权重。在确定分配结构时:一是在企业中适当提高管理、科技、信息等收入所占的比重,以进一步激发这些生产要素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活力;二是在企事业单位进一步打破“大锅饭”,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提高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的收入水平。这种结构性要素市场分配方法,体现了各生产要素对劳动过程及其劳动成果的不同作用及其差别化分配,符合市场价值规律,会有力地促进劳动者多产出,向市场提供更多、更好、更新的生产要素,激活人才的创新活力。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既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原则与分配制度的新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新发展。
第三、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激励力度。据调查,长期以来广大职工从事创新劳动,但并没有按贡献参与分配,他们得到的只是一些象征性奖励,更多的则是以精神鼓励为主。这些问题,固然与人们对职工创新劳动及其成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与职工创新劳动的效益计算不够科学和准确有关,但根本问题是分配体制的问题。上海市、山东省就鼓励企业把职工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劳动等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视其不同的转化方式,给予完成人与之相当的股权、收益和奖励。如上海华联商厦将王震“个人品牌”折合人民币20万元作为个人投资入股。2001年宝钢的合理化建议成果奖励额为548万元,为总效益的0.93%。今后,企事业单位应对超额劳动,特别是创新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科技劳动成果,根据成果的科技含量、先进程度、市场紧缺程度,预计效果,加大其分配指数及奖励力度,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第四、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及市场运行机制。在建立劳动力市场、技术交易市场、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市场、信息市场、资金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劳动力供求双方自主选择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法制监督机制等配套的生产要素市场运行机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