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07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6/10/5

作者

□文/张 星

浏览次数

5624 次

论“双缺口”模型在中国的实践
  提要 众所周知,如何在原有较低的储蓄水平上谋求较高的投资水平,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著名的“双缺口”模型就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设计的、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宝。不幸的是,“双缺口”在中国失灵了。更“过分”的是,它竟然变成了“双盈余”。钱纳里先生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理论基础在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将从两个缺口各组成要素着手,通过应用统计,分析中国出现“双盈余”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双盈余”所带来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双缺口”模型简析
  “双缺口”是指: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它的理论基础是国民收入总需求和总供给恒等条件。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理论,可知:
  Y=C+I+G+X-M      1
  Y=C+S+T          2
  其中,Y表示国民收入;I表示国内投资;G表示政府支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S表示国民储蓄;T表示税收。
  令1式等于2式,得M-X=I-S(假设G=T)
  双缺口模型认为,一国可以在不增加国内储蓄的同时,借助于外国储蓄的流入来增加投资,借以摆脱投资水平受制于较低的国内储蓄水平的被动局面。双缺口模型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其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它成为战后多数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中国的外资引入也就是基于双缺口模型这一理论基础的。
  二、双缺口模型在中国的应用
  双缺口模型认为,一国的国内投资需求可以从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两个方面来满足,只有在国内储蓄满足不了投资需求时才需要吸引外资流入。但是,在国内储蓄过剩的条件下,中国却仍然大规模吸引外资流入,这是双缺口模型所难以解释的。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特点来看,中国应该正处于通过外国资本的流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阶段,这也是我国吸引外资的内在动因。然而,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很多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怪现象,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就是国内的储蓄过剩。除1993年外中国的国内储蓄总额均超过国内投资总额,致使储蓄缺口为负值。与此同时,除1993年外,其余各年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皆高于新增贷款,而且这一存贷差正在逐年扩大。
  通过分析商务部提供的1979年以来国家外汇储备表,可以看到除了1984年~1989年这六年外汇储备有明显下降外,从1990年开始到2002年我国外汇储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同样也造成了外汇缺口的负值。
  为何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缺口到我们国家就变成了双盈余,需要我们从每个缺口的构成再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说起。
  三、中国的“双盈余”成因分析
  (一)外汇盈余分析。根据双缺口模型的表达式可知:外汇缺口=进口-出口。因而,造成我国外汇盈余的根本因素有两个,即进口和出口。根据商务部提供的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数据可知,1989年以前进口>出口;1990年起出口>进口,且进出口差额在逐年增大。1990年以后中国的出口之所以大于进口,并不是因为进口额下降了,相反从1978年以来进出口增长率可以看到:除了1982年、1990年、1998年外,其余各年份我国进口一直是增长的,2000年进口增长率甚至高达35.8%,有13个年份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因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外汇盈余是由于我国出口增长量大于进口增长量。这与我国自1981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鼓励出口贸易的政策是分不开的。随着国内和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我国企业出口竞争力明显增强,加入联合国后我国与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日渐频繁,国际经济新秩序正在取代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的旧秩序,这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进军国际市场。加入WTO之后,受贸易全球化的影响,我国进出口额都有较大的增加。从以下一组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2002年进出口增长率分别为21.2%和22.3%,进出口总差额为303.7亿美元,要高于前年同期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出口企业在“入世”风暴中,已经逐渐适应了新的竞争环境,出口增长率由加入TWO初期的与进口增长率相差-8%到2001年的-1.4%,最后在2002年超过了1.1%。随着我国政府和企业对WTO规则理解的更加透彻,进口<出口的事实恐怕是无法改变了。因此,我国外汇缺口呈现负值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
  (二)储蓄盈余分析。从储蓄缺口的表达式(储蓄缺口=投资-储蓄)我们可以知道,储蓄缺口由投资和储蓄两个根本因素决定。我国目前存在的是储蓄缺口的负值,即储蓄大于投资。储蓄缺口↓=投资↓-储蓄↑。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可知:我国国内投资额一直呈上升趋势。因此,储蓄缺口的负值并不是由于投资额的下降造成的。那么,根据表达式,引起负值的根本原因只剩下一个,即国内储蓄增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储蓄总量逐年上涨。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居民收入的增长。中国居民储蓄总量的增长得益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改革开放初期,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还不到3000亿元;而到了2000年,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增长了近两倍。根据宏观经济学等式:储蓄=储蓄率×国民收入,在储蓄率不变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储蓄额的增加。
  2、国民收入分配的改革。在1997年以前,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始终高于GDP的增长率,主要是因为在此之前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是国民收入分配的改革。这种改革的结果是不断提高居民所得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而企业所得和政府所得的比重却在不断地下降。居民与企业不同就在于居民需要为自己未来的消费负责,而企业追求的是今天利益的最大化。因而企业所得大部分会用来投资,而居民所得大部分会用来储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国民收入分配倾向于居民一方时,国内储蓄会增加。
  3、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的直接后果就是:缺乏有效的金融投资工具,迫使居民储蓄主要以银行存款形式持有。同时,由于现在金融市场的品种和规模都很狭小,所以银行很难用其他途径来消化这笔存款。并且,由于微观主体的低效率,银行将谨慎对待企业贷款问题,使得相当一部分储蓄无法转换成投资,储蓄盈余自然无法避免。
  4、经济的货币化。中国居民储蓄总额的增加和储蓄率的上升还与中国经济的货币化有关。居民货币化的倾向,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一方面随着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化,减少了储蓄的成本,避免了实物储蓄所带来的保管费和折旧费,从而促进了金融储蓄率的增长。在货币分配形式下,货币收入的取得是非常零散的,而有些支出则是一次性的大宗支出。因此,在这些支出发生之前必须有足够的金融储蓄。
  5、制度变迁的不确定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制度由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这大大增加了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使风险由集中控制向分散化转变,从而使居民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的选择。这些不确定性给予居民充分的储蓄动机,比如:养老、意外事故、高档消费、买房建房、生活零用、失业保障……
  6、消费信贷抑制与流动性约束。根据生命周期假说,消费者为了使自己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在每一期消费的边际效用就应该相等。根据罗默在九十年代提出的理论,由于消费水平唯一地决定了消费的边际效用,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将其一生的资源在每一期都会均等地分配。但是,这种理论隐含着一个假设,即经济体系中存在着一个完善的消费信贷市场。但事实上,人们常常面临着不完全的消费信贷约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由于信息不对称,在信贷市场上可能产生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银行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由此带来的信用风险,常常会进行信用配给。因而,消费者的消费信贷需求只能得到部分的满足,我们称其为金融约束型的消费信贷不完全。
  (2)消费信贷的制度供给不足。即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制度的安排上,并没有给予消费信贷应有的重视,并没有将其纳入政府正规的金融体系中,消费者不可能从有组织的银行体系中得到消费信贷。
  7、人口结构的变化。目前我国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使得以养老为动机的储蓄在金融结构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走向老龄化的过程中,人们不得不将工作期间的收入储蓄起来,以满足退休后的生活需要,这会提高居民的金融储蓄率。
  8、教育体制改革。随着教育体制的并轨,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现在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所需的费用高达十多万元。而对于那些年收入在1~2万元的蓝领父母们,为了孩子上学他们不得不省吃俭用为国家储蓄事业作贡献。
  四、中国“双盈余”现象所引发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针对外汇盈余产生问题的对策。我国外汇盈余主要体现在外汇储备,自1993年起一直呈增加趋势,目前我国已成为除了日本以外的第二大外汇储备国。近年来,关于我国外汇储备应该多少一直是经济学家争论的话题。有人提出应以美、日为标准。其实,以谁为标准并不重要,主要是要结合本国国情。应当充分考虑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本国货币在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下开放的程度、国际货币合作状况、本国所实行的汇率制度、国际收支波动幅度、国际资本流动状况、本国外债余额等多方面因素。著名的经济学家特里芬也认为,储备的测度与充足性标准都不能用一个精确的公式来表示,测度方法应该随国家的不同而不同,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他认为总储备对于年进口的比率是公认的测度储备和评价储备充足性水平的粗略方法。选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有二: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各成员国在这方面现成的计算数据;二是该比率是用战后有关这方面讨论的最流行的方法测算出来的,而且许多国家的货币当局也倾向于使用这种方法来考虑其储备的充足性并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它。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成本要比发达国家高得多,因此选择适当的储备量是必须的。在储备货币方面,因为特别提款权风险较小、储备成本低,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推动特别提款权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2005年7月21日随着央行公告人民币升值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我国外汇储备也应当与汇率制度保持同步,使储备货币“一篮子”化,减少因单一货币汇率变化影响储备总价值。
  (二)针对储蓄盈余产生问题的对策
  1、虽然从上文的分析研究中可知,实际利率对储蓄的影响是显著的。但现实中,实际利率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可支配收入和货币化程度的影响。这一点从近几年政府提高利率并没有使居民的储蓄率得到提高的事实可以看出。
  2、关于改变金融投资工具匮乏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扩大公司债券规模。这将不仅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有效地降低中国居民储蓄比重,减轻银行的压力,为百姓投资打开一扇大门。
  3、在充分利用国内储蓄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强对外资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外资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加强对国内资本外逃的控制,防止内资回流。
  4、我国吸引外资应弱化“弥补资金不足”的作用,强化其“吸收高新技术”的功能。调整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目标错位,平衡各方利益,建立内资与外资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应提高国家整体的技术、管理水平,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并最终逐渐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弥补国内技术缺口,应该成为我国今后吸引外资的最重要目标。这是提高国内资本积累能力,逐步减少对外资依赖的、最关键的一步。
  5、深化国企改革,改善国内微观经济主体低效率的现象。不能让“偷鸡的狐狸盖鸡舍”,坚持政企分开,完善监管体系。行政部门应当受到立法机构以及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民主制度的核心是权力制衡和监督,若没有监督,一只不偷鸡的狐狸也会盖出不能保护鸡的鸡舍。■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86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