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09期/市场贸易/正文

发布时间

2006/11/2

作者

□文/朱 婷

浏览次数

1645 次

中日韩:东盟FTA发展与我国对策
  提要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以自由贸易协定为基本内容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在双边、地区和多边这三个层次上并行发展,日渐增多。东亚自由贸易区也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建立中日韩——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原因分析,指出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并试图对我国在该进程中应采取的战略措施提出建议。
  一、全球自由贸易协定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在当代世界,区域一体化进程更多的是由建立自由贸易区开始的。自由贸易区是指由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单位组成的贸易区域,区内各成员之间取消商品货物贸易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的商品实现完全自由流动。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但要获得更高质量和快速的经济增长,必须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才能实现。
  根据2000年WTO的统计数据,地区或双边FTA已增至120个,不仅在地理邻近、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间形成了很多FTA(如欧洲自由贸易联合),还出现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间的FTA(如美加墨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跨越不同地域的FTA(如欧盟与远在拉美的墨西哥、智利结成的自由贸易区),以及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建立广泛合作关系的FTA(如1999年10月签订的“欧盟——南非框架协议”)。日益增多、日趋活跃的地区或双边FTA与全球性多边贸易机制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对推动世界各国经贸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建立中日韩——东盟自由贸易区原因分析
  在亚太地区,太平洋东岸的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已经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而且有进一步将其他美洲国家拉进该自由贸易区的趋势。在太平洋西岸,东盟一再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表提前,2003年最终实现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后加入的成员国有: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然而,为了地区的和谐发展与共同利益,争取在本世纪初及早建立中日韩——东盟自由贸易区乃是当务之急,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提高各方福利总水平。在理论上,斯密的绝对利益说和李嘉图比较利益说,奠定了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其后的自由贸易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新贸易理论等,都是在这一核心的指引下深入发展起来的。在实践中,从重商主义指导下的国际贸易到贸易全球化与贸易区域集团化并存的状态,虽然在某个阶段也出现过保护贸易的倾向,但总的说来是朝着自由贸易的方向发展的,参与自由贸易者的总福利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自由贸易还具有外部效应。负的外部效应不像金融开放的负外部效应那样,可能会造成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颠覆政权,而是主要表现为对落后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冲击。自由贸易的正外部效应才是主要的: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扩大生产和就业;合理配置资本和劳动力,提高效率;扩大市场,有利于企业或产业实现规模经济;具有技术外溢效应,有利于传播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竞争,消除垄断。另外,自由贸易还能加强各国的交流和理解,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2、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等成本。在自由贸易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最优的。而根据“囚徒困境”,一项交易的达成必须使得有关各方都能满意,如果没有一个事先商定好的交易办法,所有的交易都难以达成。为了确定交易方法,或称为规则、制度,就必须耗费制定规则的交易成本。因此,交易成本是无法消除的。但通过建立中日韩——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减少这一区域内为制定贸易规则而耗费的各种会晤、谈判等交易成本,还能使各个经济体的互信度提高,减少因违约而造成的交易成本。
  3、防范金融危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华盛顿共识”的指导下处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而斯蒂格利茨认为在拉美国家解决金融危机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华盛顿共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普遍地适用于任何面临金融危机的国家。因此,通过危机东亚各国认识到,只有加强自身的合作才能应对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日本对东亚经济联合的态度在危机后就发生了根本变化,积极主张设立亚洲货币基金以防范危机。
  4、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消费、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在东亚13国中,韩国和东盟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都是长期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面对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的衰退,要想促进经济增长,就必须增加对非美国地区的出口,而增加对本地区的出口是最优选择。中日两国内需不旺,日本还兼有投资乏力、经济衰退的状况,所以也均有增加出口以拉动经济增长的愿望。因此,从经济增长的目标来看,东亚13国势必应当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
  5、与贸易保护主义斗争。根据历史经验,世界经济衰退时期贸易保护主义会有所抬头,发达国家往往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以各种贸易壁垒加以限制。如2002年3月20日美国正式启动提高进口关税的钢铁201法案,对大部分进口钢材征收8%~30%的关税,并对厚钢板实行进口限额;5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又签署了新的农业法,其主要内容是大幅度提高政府对农业的补贴。这些法案的通过都违背了自由贸易精神。建立中日韩——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有助于东亚各国与世界贸易保护主义进行斗争。
  三、制约东亚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因素
  虽然目前东盟FTA方兴未艾,中日韩——东盟FTA呼之欲出,但困难和阻力仍然很大。从目前的进展情况看,中日韩——东盟FTA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1、地区发展不平衡。东亚、东盟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很大,政治、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各不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模式相近是易于达成FTA的重要条件。然而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东亚、东盟各经济体之间在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成为建立中日韩——东盟FTA的瓶颈。
  2、受美国的影响和干预。来自美国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是在贸易和投资方面。东亚、东盟各国在经济上高度依赖美国,尤其是以美国为最大的市场,这导致其经济极易受到美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东亚、东盟经济的这一致命弱点已经暴露无遗。另外,美国还利用APEC会议等场所发挥影响力,避免在东亚、东盟形成排除美国的地区性经济组织,这使东亚、东盟地区很难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FTA。
  3、农业和农产品问题。WTO对FTA的基本要求是所涉领域的全面性,因此FTA不能把农业和农产品排除在外。但是,农产品的自由化事关各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各国对此都十分谨慎。在农产品自由化方面,作为中日韩——东盟FTA主要力量之一的日本,出于粮食安全及国内政治因素等方面的考虑,极力主张回避农业和农产品问题。
  4、难以推出亚洲共同货币。中日韩与东盟货币金融合作困难重重。随着东亚、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东亚、东盟区域内的贸易量日益扩大,它要求东亚、东盟各国进行货币、金融方面的合作。如果东亚、东盟不实行一种共同的货币,就必须以第三国货币为贸易支付手段,这在无形间加大了贸易成本和金融风险。也就是说,中日韩——东盟FTA促使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一步消除后,将使汇率风险更加暴露,因而更加需要缔约国之间进行货币合作,推出共同货币。
  5、中日主导权之争。迄今为止,中日韩——东盟FTA的合作,在相当程度上都是在东盟的主导和推动下进行的。但是,由于东盟的经济实力与日本和我国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且其内部构造又是一个松散的协商机构,成员之间分歧比较大,难以形成一致意见,所以东盟很难长期担当这一重任。我国由于经济实力所限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难以单独承担主导中日韩——东盟FTA的重任。日本虽然具备经济实力,但缺乏作为大国在国际社会上应有的领导能力和号召力,因此也难以单独承担主导中日韩——东盟FTA的重任。因此,应当由我国和日本共同主导推动,但双方既难形成有效合作,又不能容忍对方获得主导权。
  6、历史问题和潜在地区冲突。历史问题、潜在的地区冲突、宗教冲突等非经济因素也困扰着中日韩——东盟FTA的建立。历史问题有两层意思:一是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需要参加的各国让出部分国家主权。但东亚、东盟各国大多都是二战后摆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获得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他们对许多涉及主权的问题,都比较敏感,顾虑重重;二是日本曾经打着“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侵略过东亚、东盟国家,并且至今拒绝道歉,因此在推进中日韩——东盟FTA的过程中,各国对日本发挥主导作用心存顾虑。
  四、我国战略措施建议
  我国是东亚的大国,东亚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的主导。随着东亚区域合作进程的加快,中日韩——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我国在这个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国的发展壮大,也有赖于与东亚地区国家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因此,21世纪初我国的东亚战略应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依托东亚,积极参与东亚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1、立足东亚,加强区域合作。这是我国实现对外开放战略目标的关键。我国对外经济战略的重点和关键之一,就是加强地缘经济,立足和依托东亚,积极融入东亚区域合作。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资本结构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互补性,开展合作的潜在空间巨大,这对我国的崛起有着特殊的意义。
  我国经济与东亚各国的依存关系不断增强,在贸易和投资领域联系紧密。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我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国对东盟和韩国的贸易额分别居我国外贸总额的第三位和第四位。目前,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70%是在东亚地区进行的,我国FDI的85%来自东亚,其中东盟的比重达7.9%,居我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之后,列第五位。同时,现阶段东亚各国相互投资发展很快,主要投资国为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日本对东盟和我国投资占其对外总投资的40%。我国是韩国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我国现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优惠的投资政策,丰富的资源和西部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使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越来越多地吸引东盟及日、韩的投资。因此,我国积极参与东亚经济合作,推动东亚经济合作进程,对促进我国外贸和外资的增长意义重大。我国应以东亚作为立足点,通过亚太经济圈辐射到全球经济中去,从而实现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目标。而我国作为东亚的一个大国,必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加强中日韩经济合作。不能否认,由于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加之中日、韩日之间还存在不少政治问题甚至领土问题,因此要使中日韩合作提升到能满足实现东亚自由贸易区所要求的水平,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为加强中日韩合作,适应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的要求,我国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1)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改革,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国际分工的要求。对于缺乏竞争力的低效率产业,需通过调整优化,或促使其提高效率,或让市场竞争将其淘汰。
  (2)大力推进三国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是实现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的两个途径。我国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帮助已经进入我国的日韩等国的外资企业解决好它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便更好地吸引日韩企业来我国进行投资。
  (3)改善三国政治关系。以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韩建交10周年为契机,以实现历史和解为中心,努力改善三国间、特别是中日、韩日间的政治关系。既要通过改善三国间政治关系来促进三国间的经济关系,又要通过发展三国间经济关系来促进三国国民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三国间的政治关系。此外,需形成一种机制,尽量避免经济问题政治化和政治问题经济化的倾向。■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096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