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09期/网络技术/正文

发布时间

2006/11/2

作者

□文/姜 楠

浏览次数

3122 次

电子签名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首次赋予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并明确了电子认证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它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电子商务法,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里程碑,它的颁布和实施必将极大地改善我国电子政务的法制环境,促进安全可信的电子交易环境的建立,从而大力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一、电子签名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
  所谓电子签名,就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并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通俗地说,电子签名就是通过密码技术对电子文档的电子形式的签名,而不是书面签名的数字图像化。利用它收件人便能在网上轻松验证发件人的身份和签名,还能验证出文件的原文在传输过程中有无变动。电子签名具有技术性、排他性、确定性和虚拟性四个特征。基于这些特征,电子签名在电子政务中发挥以下作用。
  1、身份认证。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从事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有多种身份认证方式,如口令、动态口令、生物识别以及基于PKI的电子签名技术等,其中基于PKI技术的电子签名技术在国内外被公认为最安全可行的手段。应用基于PKI技术的电子签名技术,由签名人、签名依赖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CA)共同完成整个交易过程,CA负责审核其他有关方面的身份,负责证书的签发、撤销、恢复、公布、更新等管理。同时,CA是数字证书机制的核心,交易双方依赖于CA权威、公正、第三方的地位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从而构建起整个安全体系。当某项流程涉及保密要求高的政府部门,确认身份也是必然的要求。许多政府部门因此使用了PKI技术,建立CA认证中心。电子签名技术的应用使每一个互联网的使用者都可应用可靠的电子签名就能表明自己的身份,对于使用电子报税、电子报关以及用电子文档提出行政申请的人们来说,就不必去下载文档、打印、手工填写、再手写签名去送达有关部门。他们只需要提供符合法律规定的电子签名,与电子文档一同发送给相关政府部门即可,其时间和成本的节省以及效率的提高显然又将进一大步。
  2、不可抵赖性。所谓“不可抵赖性”就是电子文档经过签名发出后,能根据所附电子签名追查到唯一的签名人,签名人无法抵赖。“对不可抵赖性的需求因恶意发送方而引起。不可抵赖性保证了恶意发送方无法在事后抵赖其创建并发送特定消息的事实。这就意味着不可抵赖性保证了消息的发送方与消息的创建者为同一人。为了满足不可抵赖性的要求,至少需要同时保证使用了用数字签名的消息身份验证以及发送方身份验证同时具备。”通过电子签名,一些口头约定与确认,也可以变得有章可循。例如航空公司通常采取的电话和网上订单,违约责任往往不好确定,但当他们建立一套会员的电子签名体系后,他们就可以要求会员今后全部用电子签名来确认订单,一旦出了问题,就可以要求违约者自己承担责任。因此,无论是电子商务的合同签订,还是电子政务的政府电子采购与招标,都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尤其是涉及数目巨大的重大项目或工程,如高速公路的招标与兴建,在进行网络转账之后得到了接收方(乙方)的认可依据,确保了交易的可靠性,不至于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损失的终究是国家。
  3、安全性与完整性保证,保证数据的完整不被篡改。安全保障是电子签名技术最基本的要求,特别是在政府的日常政务中,政府信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其中许多信息涉及国家安全以及重大的政府活动、重大的战略部署或社会动态,还有的涉及公民的个人情况,因此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信息化的生命。完整意义上的安全应从技术和法律两方面考虑:一方面用先进的安全技术保障交易安全;另一方面运用法律手段保障交易的合法性,保证电子证据的有效性。以非对称密钥系统(PKI)为主、在电子认证机构(CA)支持下的电子签名技术的应用可以基本解决交易及信息传递的安全性问题。同时,《电子签名法》的颁布与实施给予电子政务充分的法律效力。作为无纸化传输的政府电子公文文件,应具备以下传输过程:(1)公文制作环节:电子公文必须要有可靠的电子签名,以确保当前公文发文单位的合法身份的可识别性;(2)公文分发环节:所有电子公文在分发前,必须根据接收单位对公文作逐个加密处理,保证即使公文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截取,没有接收单位的合法身份证明,是无法阅读和打开公文的;(3)公文接收环节:收文单位以自己的合法身份证明(私钥)对收文解密,只有本单位的合法身份证明才能解密发给本单位的公文,其他单位即使获取公文依然无法解密;(4)收文签名验证:收文单位从已解密的收文中,获取电子签名,按发文单位的身份证明,验证电子签名的合法性。
  二、电子签名在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中的应用
  电子政务的内容非常广泛。从服务对象来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2C)。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广泛应用,电子签名也正逐渐的渗透到电子政务的各个领域中,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政府间电子政务是指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电子签名主要起到保证数据安全、完整,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机密不被恶意攻击或篡取的作用。它主要包括:
  (1)电子公文系统。它是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政府上下级、部门之间传送有关的政府公文,如报告、请示、公告、通知、通报等,使政务信息十分快捷地在政府之间和政府内部流转,提高政府公文处理速度。电子签名技术在公文的制作、分发、接收和收文验证的各个环节中确保其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使其不被篡改、安全无误地进行发送与传输。
  (2)电子财务管理系统。它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审计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分级、分部门历年的政府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包括从明细到汇总的财政收入、开支、拨付款收据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和图表,便于有关领导和部门及时掌握和监控财政状况。由于每名财务人员都有私有密钥对自己所经手的每笔账目、每项业务的电子数据进行签名,所以电子签名技术在账务审批,账务查询,坏账申报等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其具备了不可抵赖性,使财务管理部门做到了权责明确,赏罚分明,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公正、公开、透明、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
  (3)电子办公系统。它是指通过电子网络完成机关人员的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如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申请出差、请假、文件复制、使用设施和设备、下载政府机关常用的各种表格、报销出差费用等。机关人员凭借数字证书和私有密钥通过网络的安全认证后完成以上事物,然后对其行为使用网络可以识别的电子签名进行确认,不但节约时间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政府网站管理的安全系数,可谓一举多得。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
  (1)电子税务。企业首先通过税务网络系统并结合政府税务系统唯一可以识别的电子签名,在家里或企业办公室就能完成税务登记、税务申报、税款划拨、查询税务公报、了解税收政策等业务,现在应用的网上报税系统采用了数字签名技术。企业的身份标识是由税务局颁发给企业的私钥存放于IC卡中,企业报税必须提交自己的由私钥签名的税务账务,通过网上划转即可办理。这样,既方便了企业,也减少了税务开支。
  (2)电子证照办理。它是让企业通过互联网申请办理各种证件。签名人可根据事先填报完的政府资料信息档案结合政府颁发的网络通行证签名确认,如企业营业执照的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年检、登记,缩短办证周期,为了识别企业的身份,应该采用数字签名技术,达到网上安全高效的目的。
  (3)电子采购与招标。它是指通过网络公布政府采购与招标的信息,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提供必要的帮助,向他们提供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和程序。电子签名尤其可以应用在冶金、钢材、粮食、木材等大宗国内外业务中。这样,不但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而且还能节约政府采购支出。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2C)。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各种服务。它主要包括:
  (1)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它是指通过电子网络建立覆盖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保险网络,公民只要提供自己身份标识的私钥,它存在于医疗保险IC卡中,就可以及时全面了解自己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账户的明细情况。他还包括通过网络公布最低收入家庭补助,增加透明度。另外,公民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办理有关的社会保障索赔手续。
  (2)电子身份“一卡通”。它是以统一智能卡结合个人的医疗资料、个人身份证、工作状况、个人信用、个人经历、收入及缴税情况、公积金、养老保险、房产资料、指纹等身份识别信息,内部必须包含证明自己身份的私钥,通过网络实现政府部门的各项便民措施。
  综上所述,实施电子政务是时代的强音,而电子签名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则是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助推器”,是反腐倡廉的“好帮手”,是政府与市民的“连心桥”。实施以电子签名为主要依托下的电子网络政务的建立将使我们的政府成为一个更开放、更透明的政府,一个更有亲和力的政府,一个更符合环保精神的政府,一个更有效率的政府,一个更廉洁勤政的政府。■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8469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