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一、正确认识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循环经济是一种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它主要通过对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以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循环经济模式实施就是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其运行实施应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d)”、“再循环(Recycle)”(称为3R原则)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地或被多种方式地利用,其目的是通过反复使用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要求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在生产方面,生产者的责任应包括解决废弃制品的处理问题;在消费方面,应鼓励消费者购买再生物品,以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3R原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但应该指出的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应以避免废弃物的产生为经济活动的优先目标,所以其相应的优先顺序应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循环经济综合运用3R原则,从根本上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从源头上减少废物的产量,形成一种物料最省、效率最高、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及生态环境维持良好的发展模式。实行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的环境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
(一)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已经开始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相关规划、法规、政策和标准,并提出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框架及《循环经济促进法》立法建议,其中包括:《节约石油管理条例》、《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节水中长期专项规划》、《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和《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等等。
(二)加强文化建设,解决技术问题。技术问题是除了制度外的第二大关键问题,也是循环经济得以实行的载体。国际上现有的先进技术要积极引进,如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等。同时,我国更应大力发展自有技术,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具体做法为:一是在企业层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生产,从生产的源头开始,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废弃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三是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三)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强教育、科研投入,增加R&D经费,促进科技发展。
1、在各层次教育中开设资源环境教学工作。树立正确的资源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是循环经济建立的人文基石。从小树立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文明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建议幼儿园开设基本的环境课程,将资源价值论贯穿中小学以致大学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国民陈旧的价值取向。
2、开设职业环境技术专业教育。与其他成熟的工业技术相比,环境技术尚处于成长时期,如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清洁生产,主要在一些大专院校和大型企业之中研究和试用,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职业技术员,更缺乏将这种实用技术推广并进行标准化的职业学校。在这个方面,国外采取的是大企业自行培养的方式。我国的社会基本制度不同,且同行业企业数远远大于国外,因此采用专门学校培训的方式较为适合。
3、国家增加R&D投入。
(四)实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改善管理、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等措施,从源头消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的最终结果是企业管理水平、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减少企业生产费用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增加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清洁生产本身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它要求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适时提出更新的目标,达到更高的生态管理水平。
(五)加大激励和惩罚力度。可以用更具实效的激励手段鼓励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实践,如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调节或影响企业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把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贯穿到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在政府的地方税收体系中,一方面明确对节能和可再生资源的鼓励政策,可以以不同的税率规定对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开征环境税,对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和产品征收额外税收用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环境恢复,开征高硫煤自接使用费、提高水资源费等,促使企业通过自我管理减少或消除污染。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指导企业制定和实施清洁生产计划,无偿为企业提供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信息。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自愿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管理。同时,利用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及其他惩罚措施来促使企业自觉减少环境污染,加大环保投入,自觉实施生态管理。
(六)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循环经济是一个新观念、新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生产和生活的所有领域,与全社会所有人的利益都密切相关。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但目前社会各界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增强公众的环境法制观念,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消费观,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行为,把节能、节水、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