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10期/财会审计/正文

发布时间

2006/12/6

作者

□文/赵向阳 李 仙

浏览次数

981 次

会计政策制定选择
  《国际会计准则1—会计政策的说明》中指出,会计政策指在编报财务报表时管理人员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程序。企业在选用会计政策,编制会计报表时,应考虑到慎重、实质高于形式和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8—非常项目、前期项目和会计政策的变更》中明确会计政策的变更只能产生于法令或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采用新政策的要求,或者企业认为政策的变更能使财务报告的编制更为恰当。我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指出: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会计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一、会计政策的内涵。会计政策包含两层涵义,即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会计政策。宏观会计政策是一国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为了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政策信息质量,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制定和发布的会计准则、规范的综合,其核心是会计准则。他适用于所有行业和经济性质的企业,对同一经济事项制定了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而微观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判断后,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最能恰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处理和会计核算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的总称。微观会计政策就是企业会计政策,它是宏观会计政策的具体化。
  二、会计政策的选择原则。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遵循真实性、一贯性、适用性、成本与效益结合的原则,其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真实性原则,这也是会计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的明确规定。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学基础
  (一)科斯定理
  科斯第一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使市场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这就意味着产权制度的任何安排和选择都不会影响资源的最优配置。
  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大于零时,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好的制度可以便利和鼓励交易,而坏的制度会阻碍交易甚至使成本高到交易不成。
  科斯第三定理:产权制度的供给是人们进行交易、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如果没有产权制度,产权的交易就难以进行,因为人们根本就不知道该去和谁交易。所以需要产权明晰,并且需要界定合理以降低交易成本。制定和实施产权制度的制度成本包括两部分:(1)制定和实施制度过程中,制定者和实施者直接耗费的成本,即私人成本或内在成本;(2)制度的实施给社会带来的社会成本或外在成本,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制定是借助对会计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实现对产权的保护。因此,任何一种会计准则、制度的制定,都体现了对某些特定主体的产权——财产权利或利益的保护。
  (二)公共选择理论——公益物品。公益物品是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其供给成本与享用效果并不随享用人数变化而变化。信息是一种典型的公益物品,任何人掌握了某项信息,不会减少他人掌握这一信息的可能性,会计信息亦如此。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前提:人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政府在公益物品的提供中发挥着强制性重要作用:会计信息通常属于强制性提供的公益物品。政府对会计信息的强制性规定,往往包括了对会计准则的相应要求。公益物品的“产权”问题:理论上,公益物品的产权归社会的组织者或其代表政府所有,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等。会计政策(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归属于政府或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寻租行为。现代社会的寻租行为,主要指寻租者从政府手中寻求某种特权(专卖权、专营权),以获取较高的利润。会计准则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供给刚性的特征。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提高再快,也难以使会计信息的供给立即增加。会计准则的寻租行为就是对会计准则制定权的争夺。政府、非营利组织、铁路业、石油、天然气行业拥有对特定准则的制定权。在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中,企业、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团体对准则的批评和建议,一切体现了准则制定权力的分配过程。
  四、会计政策选择动机分析
  1、契约动机。不同的经济主体为了维护各自不同的利益,减少摩擦、降低代理风险和代理成本,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具体规定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每个利益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会计的基本职能可以满足各种委托代理关系的要求,为各个经济主体提供相关的信息。会计确认计量方法的不同选择,将影响到企业很多契约安排,导致了对代理责任和代理绩效评价结果的差异。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管理人员的薪酬——基本工资与激励是通过与所有者订立契约来运作的,其中短期激励计划通常基于一些会计指标而建立,长期激励计划则与股价表现相关。根据信息不对称原理和代理理论,经理往往拥有大量股东所没有的信息。这样,经理就可以利用其所拥有的私人信息,行使会计政策的选择权,以提高自己的报酬。管理人员会利用具有选择空间的会计政策来使其本期以及以后期间预期可以得到的红利最大化。如果预计某个会计期间的盈利落在这个区间,他们将会选择可以令收益增加的会计政策,反之则倾向于采取可以令收益减少的会计政策,即把本期的盈利转移到以后期间确认,从而使他们各个期间得到的薪酬总额最大化。当公司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形成委托代理关系,资金到了企业,债权人失去控制权后,经营者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债权人为了节约代理成本、限制债务人的行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往往会与债务人签订债务契约,运用经审计的财务报表的数据来监督债务人的行为。这将促使管理当局选择可减少违约可能性的会计政策。
  2、资产定价动机。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占有信息优势的内部人向处于信息劣势的外部人传递公司规模、风险等相关信息的工具。管理当局出于自利原则,往往会利用会计政策可选择的空间,向市场传递对其本身有利的信息,影响市场对公司价值的评估,我们称之为“资产定价动机”。
  1美化经营业绩。一般而言,管理人员倾向于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调高会计账面利润,迎合市场分析师对企业业绩的预期,以避免由于不能达到市场预期而对股票价格产生的负面影响。
  2休克疗法。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报表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巨额冲销的现象,即对企业现有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大规模的冲减或者计提减值准备,把大量有可能在以后期间发生的损失提前确认,特别是已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为免遭第三年亏损被“摘牌”时所采用,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另一个极端动机。从以往的四项计提增加到八项计提,为具有巨额冲销动机的企业提供了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被称之为“休克疗法”,越来越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盛行起来,一旦成功,第二年公司的会计利润将会得到大幅的提高,股票价格也将随之显著上涨。
  3稳定市场信心。一个收益经常剧烈波动的公司,往往是经营风险较高的公司,这会降低投资者的信心,使股价下降,增加公司的融资成本。因此,管理当局为了向市场传递公司经营状况良好的信息,倾向于通过调整收入和费用等,实现公司会计收益的稳定增长,即实行所谓的“平滑收益”行为。
  3、影响外部第三者动机。这里的“外部第三者”包括税务局、政府机关、供应商、竞争者以及行业协会等等。如果外部第三者依赖于公司的会计报告或者与会计报告有关的其他资料,管理当局就有可能通过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影响这类外部第三者的决策。在日益重视“现金流量”的时代,节约现金支出就等于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资金,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国家,更是如此。这对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改善财务状况很有帮助。当然在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高度统一的国家,管理当局就需要在节税和报告较好的业绩之间作出权衡。现行会计制度在存货发出的计价、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等方面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弹性,为企业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调节利润,合理避税留下了空间。大量实证研究已经证明,节税是企业会计政策变更的一个最重要原因。而且,由于大企业的政治敏锐性大于小企业,企业的规模越大,其管理当局节税的意识越强,越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够将当期会计收益递延到下期的会计政策,亦即选择降低收益的会计政策。鉴于外部第三者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不一致,企业在基于各种合约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时,可能会存在矛盾。如就与政府的合约来说是最佳的会计政策,从与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的合约来看,未必是最佳的。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可能随着与各利益相关方签订的合约中有关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企业管理当局应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在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中作出选择。
  五、会计政策选择的目的
  1、为了企业利益而变更会计政策。企业的大部分分红计划都建立在会计收益的基础之上,这为研究企业的会计选择行为及潜在动机提供了可能。从理论上讲,当企业没有报酬计划时,企业管理人员更倾向于选择可提高当期盈利的会计政策,以向社会证明自己的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
  2、为了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比例而变更会计政策。负债权益比率越高的企业,越有可能选择可提高当期盈利的会计程序。因为负债权益的比率越高,越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多的杠杆利益。一般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总是通过适度举债来保持一种适当的资本结构,而债权人为减少代理成本、降低经营风险,通常要求在债务契约中加一些限制性条款。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负债权益率越高,企业经理人员便越可能选择可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转至当期的会计程序。
  3、为了避税而变更会计政策。大企业往往承受比小企业更高的税率。为了尽可能降低大企业的免税水平,企业管理人员就可能选择减少盈利的会计政策,采取各种有可能的不违反收入、成本、费用的核算方式来合理避税。由此而引发的经济后果将使企业减少当期盈利,从而达到少交税或不交税。
  4、为了均衡各期收益、稳定股价而变更会计政策。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当期的盈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当期的股票价格和市场价值,而股价对企业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企业尽量使股价稳定或稳中有长。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就要尽量稳定当期盈余,此时,会计政策的变更就成为了一种很有效的手段。
  5、为了达到配股,进行资产重组和会计政策选择等措施。资产重组包括资产、债务、股权重组等等。其目的在于突出主业、剥离不良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或实现多元化经营。在资产重组运作过程中,由于会计政策具有可选择性,对资产的计价有两种方法,即成本法和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而运用不同的资产计价方法,会带来账面资产净值出现较大差异,从而可能出现高估或低估账面资产、债务、股权的现象。若重组双方采用协商方式而非评估方法,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被重组方会选择对自己方有利的会计政策,这可能会损害重组方的利益。
  六、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建议。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以真实性为衡量标准,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情况,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会计人员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选择会计政策以真实性为衡量标准,保证信息的真实与公允。■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8045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