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在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就如何对弱势群体进行有效援助问题纷纷发表主张和意见,各地的一些具体做法也不断见诸报端。有的说要通过关心公益事业来关心弱势群体,有的说要从关心其女子教育入手,有的说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最终还是靠发展,等等。毫无疑问,这些措施和意见对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都是有益的,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然而讨论弱势群体的问题时,弱势群体自己的声音还很缺乏。窃以为,弱势群体的问题不能都由“强势群体”说了算,还得听听“弱势群体”自己的声音。
“城市为什么要修马路”?任何人面对这个问题都能脱口而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出行”。可是,当面对“我们为什么要花几千万元修一条盲道”这种问题时,很多媒体在呼吁公众不要占用盲道时,却总是强调说“这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象征”。其实如果这个问题交给盲人来回答就简单多了,因为盲人也要走路。
产生这种隔靴搔痒现象的根源,就是正常视力者没有盲人那种切肤之痛,因此考虑问题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己的经验、利益和立场出发,武断地以自己的需要诠释了盲人的需要。
援助弱势群体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弄清楚弱势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援助。某地一位干部访贫问若时给一个贫困户送上两百元钱,没想到对方不肯收,他说,我需要的是解决长远问题,这点钱解决不了我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这位农户一语道破了问题的关键。
解决弱势群众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让弱势群众说话,决策时要有他们的声音——在很多时候,有没有弱势群众的声音,决策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将城市外来人口、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减负等问题交给各自相关的弱势群众自己来讨论,必然都会有一些新见解。让“弱势群体”站出来说话,让弱者的声音影响决策过程,这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