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12期/市场贸易/正文

发布时间

2006/12/31

作者

□文/徐玖丹 马长红

浏览次数

694 次

现代物流产业:农业劳动力转移新方向
  我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一少两多”即耕地面积少、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是我国农业长期以来的基本态势。改革开放以前,广大农民只是苦于严格的户籍制度才在农业中支撑,随着1978年我国户籍制度的逐渐放开,我国的农业劳动力也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转移。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数目逐年上升,已由1978年的2827万人上升到2004年的11823万人,预计未来几年这个数字还将上升。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目的日益增加,为剩余劳动力寻求长期稳定的就业途径已成为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近几年物流产业作为一个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经过几年的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吸收劳动力的人数逐年上升,所以物流产业可以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方向。
  一、现代物流产业能够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方向
  (一)现代物流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自从20世纪八十年代“物流”引入我国以后,我国的各级政府、企业、知名学者都对物流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极高的重视。物流产业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而且具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它绝不是昙花一现的“泡沫经济”。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分析、认清、把握这些机遇与环境,我国的物流产业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进而可以成为我国今后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的稳定就业渠道。
  1、消费需求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而导致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发生改变。消费需求的改变首先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消费者追求商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按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安排“订单”生产,而要顺利完成订单生产必须要有高效的物流系统作支持,以保证原材料的顺利供应和半成品的生产加工及组装等;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高质、快速、专业的售后服务需求日益强烈。如现在非常流行的“送货上门”服务,而满足消费者的这种需求也同样需要物流系统作为前提,所以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为物流产业提供了市场需求,也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发展机遇。
  2、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是一切物流活动的组织基础,是进行各种物流作业的前提。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充满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各种计算机软件、程序、办公自动化系统、互连网系统等都在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为物流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已经使得物流信息技术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例如,条形码、CD-ROM存储器、EDI等新技术的出现。
  3、政府部门宏观上的政策支持。自从物流引入我国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就对物流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2001年3月1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中国民航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我国各级物流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了若干物流节点与物流线路的建设规划和投资计划,努力改善物流基础设施,为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我国现代物流产业规模正在迅速扩大。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仓储等物流行业的市场需求增长速率远远大于其他行业,物流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机遇。据统计,1991至2004年社会物流货物总额从3万亿元上升为38.4万亿元,增长了11.8倍,年均递增了26.1%,大大高于同期GDP16.1%的年均增速。而且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日益完善,社会对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也将逐渐加大,因此第三方物流市场也在逐渐扩大。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在2004年12月4日召开的“2004中国现代物流发展与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2003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已超过600亿元,目前正以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长”。
  (三)现代物流企业能够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多种就业岗位。物流领域涉及面广,作业活动多,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七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它吸收劳动力的就业规模逐年上升,已从1991年的1617万人上升到2002年的2084万人,因此物流产业可以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在物流的所有作业活动中,除了信息处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计算机专业素质外,其他物流作业活动非专业的管理和技术岗位,劳动力转移人员经过培训完全可以胜任。
  (四)现代物流产业可以使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实现消化和转移
  1、现代物流产业能够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得到增加。首先,现代物流产业信息优势明显,能够指导农业生产。现代物流产业具有强大的信息网络系统,它能够及时、全面地发布各种商品在市场上的供求信息,利用这个供求信息,农民在生产前期可以及时、合理地调节农业种植种类,减少种植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实现增收。其次,现代物流产业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现代物流产业以物流配送的规模大、速度快、效率高、辐射面广见长。它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有效控制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所以能够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提高了,则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从而在农业生产内部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
  2、专业的农业物流企业能够推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专业的物流企业通过进一步挖掘农产品的价值,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提供规范化的包装。而这些可以给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使他们实现农业内部转移,即“就地转移,离土不离乡”。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现代物流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
  现今,我国物流产业迅速发展,而且发展前景广阔,必将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贡献。然而,现代物流产业在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施中存在许多限制因素。
  (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规模仍然很小。虽然近些年我国物流产业飞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我国物流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规模仍很小,成为现阶段束缚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因素。在我国,物资的流动周期平均为249天/次,1.41次/年;而在美国是18次/年。美国物流业的产值约为10000亿美元,大约占GDP的10%,而我国物流行业产值390多亿元,仅占GDP的0.28%。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偏小,2001年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员工人数为259人,而根据一份1997年以前的统计资料,当时的美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算术)平均员工人数为432人,其中500人以上的企业占到了36%。
  (二)我国各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不均衡。地区物流产值规模与该地区的经济规模呈正相关。地区经济规模越大,物流产值规模也越大,物流产业吸纳的就业量也越大。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所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产业发达,能够吸纳的劳动力数目较大。(如表1)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都集中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距离东部沿海地区比较远,农民从中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地区往往需要支付成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旅途费用,这对现阶段处于相当贫困的广大农民来说相当困难,势必阻碍其转移。
  (三)我国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显著特点是数量多而且素质低。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农村15岁以上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5年,15岁及以上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2.3%,文盲占11.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7.7%,大专以上学历人口不足1%,而且接受过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数目更少。目前,农村劳动力如此低的文化素质很难适应物流产业的就业要求。物流产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产业,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基本目标,追求业务的高质、有效和及时,所以它涉及到的各项作业活动都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向物流产业进行转移必须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四)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物流企业是把产品供应商和销售商进行有效联接的作业系统,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这种联接的有效性,即市场的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在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进行准确、及时的传递。我国目前物流企业主要从事运输、仓储、配送等传统的物流服务,同时企业进行投资也大都侧重于对物流设备的投资,而对物流信息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使得信息化建设水平严重落后。有的企业即使能够开发和应用“物流信息管理软件”,但性能都不是很好。有些软件不能把供应商和销售商有效联接,致使市场供求信息发生阻塞,不能及时有效传递。农产品生产者要是与信息化程度低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将不利于市场信息的准确获取和及时获取。进而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有效种植和加工,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消化和就地转移。
  三、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向物流产业进行转移的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物流产业宏观上的管理。我们要想借助物流产业,吸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就必须改变我国各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站在全局和区域的角度制定物流产业规划,有效统筹各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应制定倾向于物流产业不发达地区的产业优惠政策,并且加大对其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使物流产业不发达地区逐渐变得发达,从而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转移成本,实现就近转移。
  (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物流作业培训。这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物流产业进行转移的关键环节。第一,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企业不愿意出钱为其进行培训的情况下,政府劳动部门应拿出专门的经费对农民工进行专业的物流培训。第二,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府应该促使培训部门与物流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农民工与物流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农民工物流作业培训合格后可以直接进入事先签订协议的物流企业工作,以此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有效地进行转移。
  (三)加强物流信息、特别是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为了谋求农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的有效衔接,物流企业必须建立一个能够快速传递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反应系统,以使得农产品生产者及时的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合理的对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产品的加工进行调整,从而有效地推进农业劳动力的内部转移。物流企业还应将企业内部的信息与外界市场的信息相互联结,在农产品供应链上实现充分共享。对此可以采用一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交换技术等。而且政府应该鼓励建设公共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以实现信息资源跨地区共享,更加合理地指导农业种植和加工。
  (四)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物流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了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物流产业的转移步伐,政府应该在一定条件下对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物流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和适当的减免政策。另外,政府还应积极地拓宽这些企业的融资渠道,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其发展,鼓励商业银行向这些企业贷款,拓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62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