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12期/市场贸易/正文

发布时间

2006/12/31

作者

□文/肖晶晶

浏览次数

1436 次

从东北经济发展看中日贸易前景
  东北亚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富有活力的地区,经济上互补性很强,地域辽阔,总面积为936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我国东北地区、日本、朝鲜、韩国、蒙古等地区和国家。其中,日本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韩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我国的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则相对落后。这一地区,既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又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政治经济形态。东北亚地区各国均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日本、韩国的优势是资本和技术,我国的优势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的互补性是开展经济合作的基础。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对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就被明确地提出来了。迄今,这一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地区。
  当今各个自由贸易区正在积极谋求扩张:欧盟“东扩”——从2004年5月1日起已扩大为25国,欧洲统一可望实现;北美自由贸易区“南下”——美洲国家在2005年1月以前结束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从而建立从阿拉斯加到火地岛的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大、实力最雄厚、竞争合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正式成立的东亚自由贸易区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加强合作的突出表现之一,如果日后日本和韩国也加入的话,这个包含13个亚洲国家,拥有20亿消费者,贸易总额将达到12000亿美元的自由贸易区将足以与欧盟和北美贸易区鼎足而立,成为全球三大经济共同体之一。
  在亚洲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东北亚形势出现新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也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我国作为东北亚的核心国家,而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也是我国现代工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东北振兴必将为东北亚各国间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东北亚区域合作也将进一步推动东北振兴的步伐。因此,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之间存在着互为机遇、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
  现以日本为例加以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世界上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发达国家。市场规模的存在和要素禀赋的互补性特征决定了中日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中日两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上的合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随着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日本对外经贸重心逐步向东亚地区转移。我国是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国,日本是我国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的主要来源国之一,尤其在东三省互动趋势良好。
  首先,东北地区是东北亚的地理中枢,面朝日本海,陆路连接俄韩和北朝鲜,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地缘优势。它不仅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阵地,而且还是连接日韩两国和欧洲之间距离最近的重要中间站和联络点,在历史文化上也与诸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北地区与日本地理位置接近,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化工业基础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东北地区已有比较完整的重化工业体系和较强配套能力,石油化工、钢铁、重型机械和机床制造、汽车和飞机制造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也比较发达,森林资源、石油资源等相对富足;而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许多资源完全依赖进口,且目前正处于重要的产业结构调整期,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考虑,大批传统产业将对外转移。伴随经济回升势头的增强,日本产业界也加大了结构调整的步伐,许多企业或者从失去竞争优势的行业部门中退出,或者将这些产业转移到海外,尤其将加大向我国大陆转移的规模。这些都为我国东北地区加强同日本的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基础雄厚。我国东北地区科技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教育发展水平和科技力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域内拥有大量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熟练的技术工人,每万人所拥有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在校大学生数量都排在全国前列,从整体上看劳动力素质比较高;而日本随着社会人口高龄化的加剧,劳动力资源水平将逐步降低,但日本劳动力的质量和生产技术仍处于较高水平。
  最后,通过扩大开放获取更多的国际经济资源,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由之路。东北扩大开放的途经和对象无疑是全方位的,但若考虑到地理位置、交往历史、产业基础、技术水平、资金实力等因素,强化对日本的经贸关系似应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日本作为经济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经过三次调整,产业结构已趋于高级化;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钢铁、石化、制造等传统产业正在失去竞争优势而不断向外转移。而我国东北地区现在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虽以重化工业、基础原材料和资源加工工业为主,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因此,东北地区可以利用日本传统产业向外转移的机会,对原有产业进行技术设备的升级改造;日本企业也会在转移夕阳产业时增加经济收益,为其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与空间。日本经济产业省发表的2004年度日本制造业白皮书也表明,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战略将发生巨大变化:将中国单纯作为生产基地的企业大幅下降,而将中国同时作为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企业将大幅上升。
  经济发展的互补性是区域经济实现整合的前提条件,经济优势的非均质分布决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创造效应的大小。东北亚地区实行经济合作有其内在的优势,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梯次结构。由此可见,我国东北的振兴已经不再单纯是我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的要求。如果不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形成集体优势,不仅影响了亚洲经济体潜力的发挥,也削弱了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笔者认为,要整体推进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就必须立足现实基础,发挥原有优势,加大开放力度,综合运用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大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日韩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27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