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12期/公共财政/正文

发布时间

2006/12/31

作者

□文/张中旺 韩继贞

浏览次数

969 次

社会转型期城市弱势群体问题分析
  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论断。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笔者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平等赋予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进而满足人们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文化都获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然而,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代价,弱势群体开始浮出水面,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而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按地域划分,弱势群体可以分为城市弱势群体和农村弱势群体。所谓城市弱势群体是指在城市中那些被排除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外,不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生活处于困境的人。具体说来,主要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停产和半停产企业职工、早退休或被拖欠退休金人员以及因疾病、年老、孤寡伤残而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员,其中大量的失业人员构成了城市弱势群体的主体。如何妥善安置失业人员并解决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一、失业人员的特征
  (一)人数众多,规模庞大。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万人)1992年363.9万,1995年519.6万,1999年575万,2000年595万,2003年800万,2004年827万,在不到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失业人数翻了一番。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从1992年的2.3%上升到2004年的4.2%。
  (二)分布集中。从地域上看,失业人员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从行业上看,多集中分布在不景气行业,如纺织、机械等。据2004年对全国城市的失业群体调查显示,工业制造和纺织行业的失业人员最多占45.8%。
  (三)贫困程度深。大多数失业人员经济状况不佳,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据2003年浙江省的有关调查表明,虽然有67.6%的失业人员能从不同渠道领到生活费,但仍有32.4%的失业者没有生活来源;其中,国有、集体企业的仅有71%和69%能领到生活费。在领取下岗生活费的人中,最高领取生活费标准为670元,最低的为80元,月人均领取额为276.57元;按2003年浙江人均消费支出7020元计算,下岗生活仅为全省人均消费支出的47.3%。如仅靠下岗生活费,难以满足失业、下岗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从年龄、性别和文化层次上看。他们大都是40岁上下的中年人;失业人员以女性居多,其下岗待业人员的比例一般在60%左右;学历低、文化素质差,再就业难度大。
  (五)相对剥夺感较强。一项以国企职工为研究对象的调查表明,强烈的不平衡感和失落感是国企职工的普遍心态。他们对自己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自我评价很高,但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却评价很低。国企职工的相对剥夺感实质上反映出他们对社会现实情况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化为行为,就会产生极强的破坏力,从而给社会发展与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二、失业人员成因分析
  (一)失业是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从1978年开始,我国进入了转型期。具体说来,也就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从深层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社会变迁中的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就业”的充分就业体制,只要是适龄劳动者,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再加上当时我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政策上注重分配结果的社会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使得那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更别说失业人员了。然而,这样的就业体制却造成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以隐性失业的形式沉淀在各企业单位中,特别是国有企业。进入转型期后,由于受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的影响及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导致大批人员失业;另一方面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结构调整是就业破坏与就业创造并存的过程,甚至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工人沦为失业人群在所难免。同时,由于产业技术进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些经济效益不高、科技含量低、管理不善的行业和企业日益衰落,也造成了大批人员失业。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保证,也是劳动力得以自由流动的重要条件。然而,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与其他领域改革相比,社会保障制度却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程度低,覆盖面狭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仅限于各公有制经济单位,广大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尚未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的迅速发展,传统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不广的缺陷日益显现;其次,公有制经济单位的社会保障职能多由企事业单位承担,社会化程度不高。这不仅造成了广大职工对所属单位的严重依赖感,使他们不愿走向市场,同时也给企事业单位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之无法与非公有制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虽然随后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即“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它们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三)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大部分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过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导致他们沦为城市弱势群体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目前下岗职工初中以下程度的占61.4%,30~40岁的占46.5%,41~50岁的占16.3%,这两个年龄段合计为62.8%。这与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很大差距。尽管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观念有些积极变化,多数失业人员的竞争意识有所增强并开始将目光转向第三产业领域,但他们在择业时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挑剔心理,相当数量的失业人员仍偏爱国有、集体企业,近一半的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观念比较薄弱,这都无形中为他们的再次就业设下了严重障碍。
  三、解决失业问题路径选择
  (一)大力发展经济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首先,要保持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不降低。从全局来看,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为解决失业问题迎来了契机。按照“十一五”规划,加快转变产业结构,充分发展第三产业,鼓励社区就业是扩大就业的出路之一。据《2005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04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达23011万人,比2000年净增3188万人。2004年在社区完成再就业的失业人员占再就业人员总数的43%。目前,第三产业、社区服务业的就业潜力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就业岗位85万个。其次,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也是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有中小型工业企业27.33万家,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217409家,全部中小工业企业的资产合计达135823.5亿元。2004年中小工业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达132192亿元,工业增加值为36853.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7685.7亿元,利润64265亿元,上缴利税11784.7亿元,解决了5232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程度,尽快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应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今后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外资企业将成为容纳过剩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尽快使企业职工享受到社会保障将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努力方向;第三,尽快落实“两个确保”,建设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应尽快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当“两个确保”成功建立实施后,失业人员将不在进入再就业中心,而是转为失业人群享受失业保险。这不仅要积极推进和扩大失业保险,努力将失业保险与职业介绍、转业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控制失业率,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同时建立失业的社会化救助体系,以弥补失业保险制度的缺陷。
  (三)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失业人员综合素质。针对大部分失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素质差的现状,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失业人员综合素质成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又一对策。要以提高实用技能为主,加强对失业人员的转业和就业培训,扩大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并保证教学质量,切实转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观念,增强艰苦创业、自强自立意识及参与社会的能力,同时给予失业人员关怀。从总体上看,弱势群体是一个心理脆弱的群体,他们自我调节能力差,受到挫折后往往容易心理失衡,严重的甚至会对生活及社会失去信心。社会学上有这样一个理论,即快速变化的社会会加大人们的压力感,当压力达到一个临界点时,人就会崩溃。因此,政府与社会要高度重视失业人员的精神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援助与人文关怀,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9201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