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永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4%。目前全市总人口为570万,其中劳动力人口362万,农村劳动力266万。据推算,永州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0万人以上,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随着各种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将变得日趋严峻。
一、永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自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永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为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促进了永州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深层次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
1、目前永州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上处于自发、分散和组织化程度低的状态。多年来,永州农村外出从业人员主要是自发性的,通过兄拉弟、亲帮亲、友带友的方式,以亲情为纽带,靠亲朋好友的拉扯和自己来寻求打工之路。由于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流动状态,这就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和城市管理的难度。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
2、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脏、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获得满意的收入。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第二、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和技能上的不足,使得他们转移的领域会越来越窄,从而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低已经成为今后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直接因素。
3、劳动力流向单一,就业空间变小。目前,永州农村剩余劳动力92%的流向主要集中在两广地带。一方面两广和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状态;另一方面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再者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空间越来越窄小。
4、城镇化水平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永州人口基数大、素质低、农村人口比重高,加之城镇化起点低、起步慢、规模小等原因,使得永州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的进程缓慢。2005年永州市城镇化率为27.6%,远低于全省城镇化率37%、全国城镇化率42.99%的水平,城镇化的严重滞后大大阻碍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吸收空间。但永州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样落后。在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技术条件、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生产的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和名优特新产品少,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从而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能力。
5、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可靠的制度保障。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很大的兼业色彩,其原因是农村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土地是农民就业、生存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最重要保证。农民一方面向往城镇生活,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放弃土地,其矛盾心理的实质是担心一旦放弃土地进城,就意味着与土地脱离了关系,万一在城市站不住脚,就会连退路都没有了。如果这种关系处理得不好,可能就是顾此失彼,“竹篮打水一场空”,出现家庭的农田种不好,在外打工也赚不到钱的结果。
6、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严重和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是剩余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近年来,随着这一问题的发展,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估算,2005年永州已转移的1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就有留守儿童近12万。大量的留守儿童已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仅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也给社会的安定带来潜在的隐患。
二、加快永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为加快永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要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采取对策和措施。
1、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适应能力。首先,要完善农村教育体系,特别是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努力避免农村少年儿童的失学和辍学现象,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其次,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以多形式、多途径展开,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和课程,使广大农村劳动力尽快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再次,要建立农村成人教育体系,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和文化培训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2、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乡镇企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根据永州的实际情况,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点和关键是推进小城镇建设。一是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坚持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为方向,做到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二是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搞好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发展功能。三是要抓好小城镇土地开发,采取“以地生厂、以厂生税、以税生财”等方式走活土地开发这盘棋,鼓励开发商和个人投资小城镇建设。同时,要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建设融合起来,逐步改变乡镇企业分散的现状,统一规划,鼓励乡镇企业适度集中,以形成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加快城镇化的重头戏,乡镇企业要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其距离农产品生产基地近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储藏、保鲜、运输业。乡镇企业的这种发展方式必然带动广大农民进行专业化、产业化生产;又由于乡镇企业在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方面的地理和政策优势,将吸引资本的流入,使乡镇企业成为产业化链条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努力做好“大”文章,推进永州农业产业化。永州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市,因地制宜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大势所趋,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突破口。推进永州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和首要点是发挥优势,培育重点产业,走规模经营之路。要立足现有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把一些发展基础较好、规模较大、品质优良、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使之成为产值过十亿元、上百亿元的骨干产业。重点是发展粮油、果蔬、烟草、畜禽和“四林”(林纸、林化、林材、林药)等五大产业。其次,要内外并举拓展市场空间。在抓好大产业的同时,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大市场,形成农产品大流通的格局。在市场建设上,要把有形市场建设与无形市场建设相结合,把本地市场建设与外地市场拓展相结合。要完善销售网络,特别要建好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开展网上购销活动。要大力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既要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在优势农产品的主产地和集散地,新建一批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又要扩大现有农产品市场的规模,提高建设档次,完善市场的场地道路、信息发布、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要大力培育农产品物流企业,实现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对接。同时要结合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全面提高永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造永州农业的“知名品牌”。要挖掘无形资产,整合品牌资源,加大产业投入,重点给予扶持,将这些小有名气的产品培育成大有作为的品牌。还要按照“围绕企业建基地,围绕产业抓基础”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配套设施和保障措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把农户与大市场联结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部门等多渠道就业的新局面。
4、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管理工作,提高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一要引导各级政府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建立输出地和输入地用工信息对接机制,把政府管理从外出就业的行政审批、限制流动、办证收费转到支持与服务就业、农民工权益保护和劳动力市场秩序管理上来,形成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强大合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流动。二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建设步伐,大力发展连接农村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职业介绍机构,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其运作和管理,帮助农村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做出正确判断,以减少盲目流动而受到的损失。三要建立和完善劳动法规,规范劳动关系,强化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的监管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5、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耕地的机制。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要放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解决目前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统一城乡就业政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开方便之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本着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允许和鼓励兼业、外出经商务工和离土离乡的农民依法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促进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正常流转,逐步集中。这既有利于外出、兼业劳动力放弃土地经营,实现向非农领域转移,解除后顾之忧,也有利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