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信息化时代重要的特征就是信息网络化量大流快,大学生是高等知识分子的主流,从丰富而繁杂的信息流中获取更有用的资料,主宰信息化时代唯一的道路就是创新。因此,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教育和学生两个方面来抓。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种伴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化出现的信息化经济,它特别重视和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人的创造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它强调通过知识和智力创新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是以人的智力创新活动为中心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掌握、运用、发展、创新知识和信息的人就成为知识经济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而知识的创新和信息的利用都离不开人创新素质的提高。
借助快速发展的经济和飞速发达的网络文化,我国逐渐步入科教兴国的正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把高等教育作为提高民族创新和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手段。但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不对口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脱节,一方面高素质人才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逐年剧增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信息化给大学生创新素质和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研究模块和结构
何谓创新素质呢?首先得从创造性思维说起,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求知欲望和热情驱动下的创见性思维活动。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智慧升华的表现。创造性思维在人身上的升华就是创新素质。大学生——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人才,是创新思维研究开发的核心。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是一个民族、国家创新素质提高的主流。怎样激发,以何种方式来提高还需要从多角度来分析。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讲,信息化时代,因特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善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是21世纪大学生最重要的基本学习技能之一。网络阅读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积累,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概括起来,大学生应该强化以下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
首先,借助网络化巨大信息流强化知识,打牢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根基。大学生如果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真,知之不新,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是难以形成丰富的联想和产生创新思维的。
其次,培养好奇心和想像力。超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像力是大学生创新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如果缺乏好奇心和想像力、不善于举一反三,即使拥有再丰富的知识积累,还是不可能有所创新。爱因斯坦说得好:“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最后,培养容忍力和自信。能屈能伸的容忍力培育持久的创造热情,自信是激发创新潜意识的源泉。
从教学角度来讲,知识经济依存于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而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育。在我国这种传统教育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中,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任还是落在高等教育肩上。系统地说,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发散思维和实践两方面训练。近段时间以来,创新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目的是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创新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和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责,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批判思维能力、隐喻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有助于创新思维的非智力因素。通过学校丰富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知识再发掘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增强对现有知识和相互渗透的学科知识以及新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创新固然重要,但实践也不容忽视。实践性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点,通过实践可以将想像转化为“产品”,从而检验创造性想像的正确性。它对创新思维、创新想像以及创造力的激发有着重要作用。可见对知识的“开垦性”越高,其层次和交接点就越清晰,知识的系统性越强,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创造性就越突出。因此,创新也可以表述为: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在高度概括集中后,系统的迁移,并进行新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之处。因此,现阶段的创新教育的基本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系统化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和实践等方面的有效训练。
2、强调自我实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自我实现教育以自我意识为基础,是强化创新素质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它重在培育学生的自立意识,能依据客观条件和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潜能转变为显能,使可能性成为现实性,实现自我价值。
创新教育除了要注意教育的主体性外,更要注意个性化教育,营造一个让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氛围。不可否认,人在智力水平和非智力因素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任何创造活动都受个性的极大制约,都是对原有理论、观点和方法的突破,所以要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具体说来,应加强和重视以下教育:
第一,差异性教育。差异性教育就是要求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注意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使不同的个体都得到相应的创造性潜能的开发。
第二,情景教育。情景包括学校环境和课堂情景,都应该有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大学生应该有创造型的学校环境,学校应开设一些实践活动课、特长课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角色,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第三,激情教育。创造需要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激情,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方法。激情有消极的激情和积极的激情两种。激情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控制消极情绪,发挥积极情绪,提高创新素质。
3、突出网络信息化特色,重视知识传授的科学性
首先,要解决好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知识对人类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强健是必不可少的,创新总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知识和能力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再在新的组织中产生新的系统和知识结构。因此,加强知识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取哪些知识及怎样获取,要让学生学习有利于创新素质提高的知识,内容上要具有系统性和广泛迁移性,方式上要灵活多样。
强化知识教育,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经历“真理”的探究过程,能采用多种方式发现和抽取有利于创新的信息,并能用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技术去融合,从而在学习中培育创新素质。
其次,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网络化,丰富教学课堂。信息化时代,网络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克服“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教学单调性,还可以改变传统知识学习的信息通道,用视觉和听觉多通道来接受信息。合理地运用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促进创新素质的发展。网络化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网络授课——通过互联网或卫星电视网播放教师授课录像及声音、文字、动画演示。
多媒体课件学习——由学校提供多媒体光盘,供学生自学。
网上讨论、答疑——每门课程都设有教师在线时间表,学生通过上网与之交流,或通过E_mail提问,教师在48小时内提供反馈。
面授辅导——定期在本地教学服务站集中面授辅导。
最后,采用多维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现阶段,课堂教学仍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是对学生实施知识教育的重要环节。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和掌握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还应是学生在拥有良好心理安全气氛下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形式。
多维互动式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教学过程及内容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在课堂积极引导,将知识的记忆学习转变为主体的探索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做到心态开放,从而实现思维的开放。通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以及教学内容的互动,创设激发多方面思维活动的多样化教学形式,进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独占课堂、统一教学效率低的单一教学形式。
三、总结
在知识经济领域里,知识与能力相互包容,成为一个整体,知识就是能力,能力代表着知识,知识与能力相互转化水平的高低就代表了一个创造能力的发达程度。这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里的学习是高质量的有意义的学习,不再是将书本和信息简单的搬进脑袋里,信息化时代要求大学生是创新型综合性人才。综上所述,可见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最基本的途径是:一方面大学生利用信息化增强自身的基础知识和较扎实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培养适合自身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有效心理调适能力,创新意识和主动适应社会的意识与能力;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加强创新教育的探索和改革,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这是知识经济浪潮中冲浪的必然要求与结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