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13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6/12/31

作者

□文/宋月娟 司 云

浏览次数

2289 次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银行文化
  商业银行文化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以银行员工内在形式存在的价值观;二是作为银行文化的外显形式存在的规章制度。制度和价值观是银行文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只是简单地把银行文化看作是规章制度将导致银行文化的形式化、表面化与教条化,失去文化本身应该具有的控制力与生命力。银行文化能否发生效力,取决于银行文化的内在形式与外显形式是否相统一。
  首先,文化浸透于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之中,是银行的灵魂,文化也要服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有助于银行的发展。再者,因为金融经营活动与金融产品的同质性,使银行经营失去了差异营销的优势,而文化则可以弥补这一点,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差异性的文化,来促进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这种文化必须能够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激起银行员工的认同感,从而自觉地去遵从,形成与银行文化的外在形式相容的内在价值观。银行文化是无形的生产力,文化作用于员工,使团体的价值观念内化为员工个人人格的一部分,无形的文化变为有形的生产力,激发员工自觉的维护银行的利益,起到规章制度所没有的“内化控制作用”。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阐述了人的基本需求,依据人的本质需求的银行文化能够做到内在形式与外显形式的统一。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简介
  马斯洛Maslow是一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驱使人类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心理的而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并且将人的多种需求系统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求由低到高呈金字塔型排列,如下图所示:







  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中存在两类不同的需求:一类是沿着需求金字塔由下向上逐渐变弱的本能冲动,称为低级需求或生理需求;一类是随着生物进化而逐渐形成的高级需求或潜能需求,是作为人类而特有的需求。马斯洛认为人都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但是由于需求是有层次的,是呈金字塔形状的,满足了底层需求才会去追求上一层;只有先满足了低级需求才会追求高级需求,到达不同需求层次的人数按金字塔由低到高的顺序逐层递减。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我国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我们可以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基本驱动力。“需求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消费者如果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了消费的动机和行为。银行员工如果被抑制了需求也就没有了创新的动力和行为,那么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就失去了长足发展的支撑力,生命周期就会缩短,甚至越过繁荣的阶段直接进入衰退期。可见,通过加薪、升职、褒奖来满足职工的多样物质和精神需求是每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潜规则。
  2、需求的层次呈金字塔型逐级上升。人的需求具有层次性,有一个本能与发展的过程。银行文化可以通过研究这个过程,按照需求层次运动轨迹的客观实际来适合人的需求或者培养人的需求,形成契合的银行文化。更是因为需求的递进式发展的性质,每个时期均有其主导的需求,人的行为在特定的时期受这个时期的主导需求的调节支配。当前,银行在全球化、国际化合并、互相控股的浪潮下,银行文化可以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文化整合。而需求的层次呈金字塔型逐级上升这一特点,对于银行文化的制定有两方面的启示:第一,通过对处于不同时期的员工的主导需求进行分析,来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表现,进而制定适合银行员工的文化。因为在银行合并的情况中,员工的需求层次不同,要求制定适合不同需求层次的文化,或将不同需求层次的文化进行整合、复合化;第二,银行文化本身的制定可以依据需求的层次性,形成层次性的文化建设理念。当然,作为外显形式,具体体现为银行文化建设目标的层次性上。这样的层次性文化就会满足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将员工需求和理念的差异性,统一到银行文化这一整体当中,进而可以引导员工形成与银行文化相适合的内在价值观的形成。
  3、高层次需求是精神需求,它能产生强大的动力。马斯洛理论的思想核心是人们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人的需求层次愈高,实现难度愈大,但就越接近于实现自身价值。精神需求位于金字塔的上层,实现的难度大,到达的人数少。精神对于物质具有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却能产生强大的动力。所以,在文化建设的外显形式中,就必须要加强精神的引导作用,为银行文化建设净化环境的同时,还可提供强有力的内在精神的支撑。另外,在员工的价值观教育上着重培养精神、道德修养,避免文化的畸形发展,这样由文化形成的生产力可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导入需求层次理论,构建商业银行文化
  在商业银行文化的构建中,导入需求层次理论,诱导员工形成与外显形式相符的内在价值观。由于需求理论的层次性,可以构建下列形式的银行文化结构:






  1、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基于人们的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包括物质形象的塑造和经营效益两个方面。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中,首先,要保证经营效益,保证员工的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这与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其次,在形象塑造方面,注重差异性文化,打破金融产品的同质性造成的市场饱和,促进差异性营销。
  2、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银行文化建设的第二层。需求层次理论认为,需求最终导致了行为的产生。员工的行为是其内在需求的体现。银行行为文化,是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人际关系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是企业的经营风格、精神面貌的体现,也是员工的价值观的折射。其群体行为则折射了银行文化的本质以及实施的情况。所以,塑造员工的群体行为是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行为的规范需要制度的完善。
  3、规章制度文化。规章制度是文化的外显形式,在引进文化建设“形似而神不似”的现阶段,制度文化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银行文化建设中导入需求层次理论是为了文化建设的神似,利用规章制度的“刚性”来保证无法量化的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规章制度作为一种硬性的规定,外在的框定了文化的表现,在达不到神似的阶段,形似是退而求其次的必然。而根据切合人的需求层次所建立的银行文化,则可以起到由形似达到神似、由外到内的作用。
  (1)建立严格的规章体制。成功的银行文化要有严格的制度对人进行管理和约束,规范员工行为,规范经营行为,保证银行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促进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2)引进奖惩机制,敦促制度实施。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引入激励机制,奖先罚后,敦促银行员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
  4、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银行文化的灵魂,渗透于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精神文化对应于人的高层次的需求。由于高级需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的贡献有决定性作用,所以精神文化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这个层次的文化建设,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树立企业理念、战略定位、经营目标、激励机制、标语格言等具有自己独特文化概念的一系列标准。使银行与员工融为一体,也只有银行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相一致时,银行文化才能做到内在价值观与外显规章制度的统一。■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26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