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区域经济发展从有形的物质资源主导型向创新能力主导型转变,地区之间的竞争也从依赖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建立在知识资源、创新能力之上的区域竞争优势。区域创新能力成为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位优势。研究和评价区域创新能力是提升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与演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主权国家内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促进了新技术和组织模式的开发、引进和扩散”。其后,学者们不断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研究探讨。国家创新系统不仅仅包括进行R&D的机构网络,如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与用户之间结成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包括相关的激励和调节系统,如政府政策和相关环境。在区域创新系统中,企业是区域创新的主体,处于系统的中心地位,其他主体实际上是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服务的。政府部门作为网络中的一个基本节点,在积极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促进创新网络的形成、有效规范地方市场行为以及挖掘区域内部潜在创新资源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研院所和大学是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和科技创新源,通过知识的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和竞争力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为区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区域内的各类中介机构,不仅可以促使技术知识创新资源按照市场机制进行扩散、流动和有效整合,而且可以为中小企业在风险投资、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应用推广、无形资产评估、企业资信评估、战略咨询、法律顾问和财会管理等方面提供综合服务,降低创业风险,从而促使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提高。
二、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区域创新能力构成分析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对创新资源进行创造性集成,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新的能力集。其中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以及由区域文化、经济、机制、社会服务等环境要素的创新组合决定的支撑创新能力,构成区域创新能力集的能力基。由能力基可衍生出包括区域知识创造能力、传播能力等区域创新能力构成的能力集。
1、技术与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学者们所普遍接受的一个技术创新的定义为:技术创新是指“从一项新产品、新工艺或新的社会服务方式设想的产生和形成开始,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和成功到达市场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主要表现在新产品、工艺、服务的创新和改进;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利用;新技术的发明和利用;新需求和新市场的开拓与占领。技术创新是以创造性和市场成功为基本特征的周期性技术活动的全过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区域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在整个区域创新系统当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其进行技术创新的直接动力。
2、制度与制度创新能力。制度创新是指对现存制度的变革,它的实质是一个社会以新的、更富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取代旧的缺乏效率的制度安排,包括产权制度、竞争规则、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各种主要的正式规则或非正式规则。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选择将导致技术创新离开经济发展的轨道从而被其所抑制。在区域创新体系当中,政府是制度创新能力的主体,是区域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政府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对各个行为主体的创新活动进行规范和协调;从全局出发对区域创新活动进行规划和引导;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提供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通过对教育的投资,提高人们的素质和增强创新能力,以及提供创新信息,推广创新技术;通过制定宏观政策、采购政策、产业政策和对科研机构、各大学的投资直接推动创新系统的运行。
3、支撑创新能力。支撑创新能力是由区域文化、经济、机制、社会服务等环境要素的创新组合决定的支撑创新能力要素,是对区域创新活动影响最大的环境背景要素,是区域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的基础要素,包括区域的经济环境、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生活环境以及智力资源等方面。学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知识和人才保证。中介机构在政府、创新主体、创新源以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发挥桥梁、传递、纽带作用,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技术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是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组成区域创新能力的三元结构中,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区域创新能力的结构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撑创新能力要素是对区域创新活动影响最大的环境背景要素,与区域创新网络中各个节点的相互作用;技术创新能力与支撑创新能力要素形成良性互动,形成最有效的运作方式和实现最有效的组合,必须形成有利的制度创新体系。而制度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保障要素,对区域内方方面面都产生重要影响,是一种总体性的支持性能力。
三、创新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系统地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我们首先要选取不同的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然后给予这些指标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个指标体系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整体评价。
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有多种,我们采用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首先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自上而下分为技术创新能力、网络支撑创新能力和环境支撑创新能力。进而根据对区域创新内涵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参考,选取近百项基础指标,然后进行分析和筛选,剔除那些被替代和可以被包容的指标,最终形成如表1的指标体系。
四、指标体系计算方法
1、指标量的确定。对于我们所选取的定性指标,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首先评价该指标量的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分别对应1.0,0.8,0.6,0.3,从而实现对定性指标的量化。对于定量指标,由于不同量纲之间无法相互比较,我们通过用同一指标的最大值去除每一个指标的方法将其无量纲化。
2、指标权重设定方法
(1)标度值的确定。指标权重的设置对于最后的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权重设置很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根据层次分析法,我们采用Saaty等人提出的1-9的尺度来比较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表2)
对介于上述判断之间的情况,我们采用2,4,6,8来处理。在B与A比较时,我们用A与B比较所得到的标度值的倒数来表示,从而可以得到指标之间的两两比较矩阵。
(2)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我们要求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应该保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就要进行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a)计算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b)计算抑制性指标CI=(λmax-n)/(n-1),其中n是比较矩阵的阶数;
(c)将CI与随机一致性指标RI相比较得到CR=CI/RI。当CR<0.1时,我们就认为比较矩阵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要对其进行修改,直到达到满意为止。
(3)计算权重。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跟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经过标准化之后,即可作为该组指标对于上一层的权重。在此之后,我们还要计算每一层的指标对目标的相对权重。我们设目标层为第一层,则第K层对第一层的相对权重为:
αk=Ak×αk-1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最底层对任意一层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如果一共有s层,最底层对第一层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为:
αs=As×As-1×…×A3α2
3、区域创新力计算与评价。通过以上工作,我们得到了指标层对每一准则层直到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只要将先前经过处理的指标量的数据与其权重相乘之后加总,便可以计算出区域创新能力以及每一准则的得分。通过对不同区域得分之间的比较,就可以找出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区域创新实践提出建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