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是新世纪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和前瞻性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继浦东开发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之后的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理清新形势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思路。
一、东北正面临比较优势陷阱
在我国地域经济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主流学者提倡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振兴东北应该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利用东北地域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来推动东北经济发展。但笔者认为,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我们的决策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存在着缺陷,如果继续以其为指导,虽然在几年内我们可以凭借资金和政策的倾斜使东北的经济状况好转,但长期来看还是缺乏发展的后劲,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1、理论上的缺陷。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要选择与其要素禀赋相符合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从而实现较快的发展。自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这一理论已由一般贸易理论发展成产业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并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和领导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多以此为依据。他们认为振兴东北经济应选择比较优势理论,即利用东北地域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来推动东北经济发展。正是遵循这种比较优势原则,东北地区建立了一大批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重型装备制造、重化工基地。而且“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新上的一些项目,基本上也是集中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但是,放眼当今世界,伴随着微电子技术、生化技术、激光技术、材料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继美国之后,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向后工业社会过渡,以高技术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产业结构迅速知识化,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取代,知识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竞争力的标志和主要源泉。就东北地区而言,面对此种产业结构整合的冲击,如无得当举措应对,单纯依据“比较优势理论”继续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下功夫,将可能陷入产业结构升级持续滞后的陷阱。
2、方法上的缺陷。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通常有两种战略:一种是加大科技投入,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取得竞争优势;另一种则是依靠压低工资,借助传统技术,粗放式地使用资源,从而赢得竞争中的价格优势。而国内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面对振兴东北资金不足的问题,引进外资是一种重要方法,而吸引外资的重要筹码,就是东北地区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种观点显然是采取了第二种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化。目前在东北地区,认同这种观点的地方政府不在少数。此种方法虽然对经济增长有一定效果,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讨论这一问题,得出的结论可能会完全不同:
首先,如果结合劳动生产率来考察,东北地区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微乎其微,甚至不存在优势。劳动生产率是人均国民收入的源泉,也是决定一个国家长期生活水平的关键。资本的生产率表现在投资人的回报上,而劳动生产率则表现在劳动者的薪水上,高水平的薪金收入与高效率的劳动者共存。倘若工资只能维持劳动者最低的生活水准,指望他们输出高效率是难以想象的。通过对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劳动力的低成本很大程度上源于低效率(参看表1),因此所谓的低成本优势也要小得多或不存在。
其次,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即使可以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有限且非常脆弱的比较成本优势,但这种以牺牲人民福利,降低社会伦理标准为代价换取的所谓竞争力的办法,是一种蹩脚的竞争策略。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根本,将劳动力价格打压至简单再生产的底线,就像一个工厂不提折旧费用一样荒谬。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今天以廉价劳动力被看好,但明天可能就会被新的廉价劳动力国家取代。
第三,以低成本、低效率的劳动力所吸引来的外资,必定集中在那些生产低附加值初级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只能使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扩大,而无法利用外资企业在技术和资本上提升我国产业结构。这样,实际上只是将原先由国内企业完成的事情,现在由外资企业去做了,这与我们吸引外资的初衷相违背,无益于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长远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东北地区目前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在僵化的理论指导下,正面临“比较优势陷阱”。我们赖以生存的优势却成为发展的最大劣势,我们所凭借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却使得国内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如果不能猛醒,东北将被“锁定”在只能生产初级产品的低端。
二、如何跨越比较优势陷阱
我们应该如何跨越“比较优势陷阱”,使东北真正振兴起来呢?
首先,调整产业结构,确立新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是参与竞争的基础,东北地区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结构滞后,升级速度缓慢。多年来,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一直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例很小,产业结构层次低,缺乏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各国的竞争焦点逐渐转向了高科技的竞争。高技术具有在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内部使用范围广、渗透性强的特点,不仅能靠自身市场开发的能力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而且能应用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从全球产业发展的全局部署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特征的高技术产业。为此,东北地区应充分利用优惠政策,通过大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高技术产业群,培养一批高技术重点企业,并且通过培育资本市场以及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政策扶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其次,重视发挥人的作用。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的功能。创新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发展出可以替代日益短缺的初级生产要素的材料和能力,还可以提升品牌等无形资产,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这正是荷兰在气候上似乎并不适合花卉生产,却成了世界花卉王国;韩国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但其制造业却相当发达的原因。现在东北地区很多地方仍在热衷于讨论资金、项目,但却对人的因素不够重视,这是东北振兴的薄弱环节。人为地压制工资水平,会使劳动者无力进行自我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高素质劳动力得不到补充,甚至消费者消费需求不足,阻碍经济的持续增长。
综上,比较优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天然禀赋,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僵化地套用理论只能使我们在“比较优势陷阱”中越陷越深。通过对知识经济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低端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构建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端比较优势,从而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引领增长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