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13期/公共财政/正文

发布时间

2006/12/31

作者

□文/王 莹 罗银利

浏览次数

1677 次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研究回顾
  提要 本文回顾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梳理了国内学者对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分析,阐述了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及其背景下的农民工问题。
  一、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
  1、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概念的提出。1988年第9期《经济研究参考资料》上发表了由农业部政策研究中心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课题组根据调研结构写成的研究报告《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工业化、城市化》。这篇报告首创了一个后来在理论界引起多方关注的新概念——二元社会结构,即指把城市社会作为一元,农村社会作为另一元的城乡分割状态。之后,课题组成员郭书田、刘纯彬专著《失衡的中国》问世,书中分析了我国国情的根本特征为二元社会结构,还从实证角度论述了十几种制度的不合理性,提出了二元结构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并加入了来自冀、粤、浙、苏、川、皖、陕等7省的调查报告。理论界一直把该书作为系统研究二元社会结构的起点。
  所谓二元结构是指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人口,因为户籍或居住地制度将其区别,在劳动、收入、消费、教育、生活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单元。
  2、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把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国初期我国的城乡关系。当时我国城乡之间的迁移还是比较自由的,呈现城乡对流的状态。二是城乡关系从开放到封闭。1958年1月9日经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通过,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限制了农民的流动,这就标志着二元户籍制度的正式确立。三是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最终形成。户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由国家统一安排的就业制度、商品粮供应制度以及其他有关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的确立,这就最终形成了我国社会的城乡二元格局。
  二、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相关分析
  1、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分析。刘应杰认为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社会结构是并存的,我国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必然导致二元社会结构。对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为什么会长期存在这一问题,王彪认为形成二元社会结构的一系列制度以很强的力量渗透到中国人的生老病死、恋爱婚姻、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风土民情等各个方面,经过四十年来的强化完善,铸炼成了一副坚厚的社会结构框架。
  2、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的户籍制度。“城里人”、“乡下人”,户籍制曾像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把中国人分隔在物质文化悬殊的两个“世界”,不同“世界”的人,便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地位甚至不同的命运。“户籍制”是我国城乡二元式结构的重要基础。根据所属户口性质的不同,国家对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人的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实行有差别的社会福利政策。
  3、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变化。“民工潮”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现行户籍制度的存在根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为顺应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户籍改革的步伐加快了。2001年2月底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规定:凡在当地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口,均可办理城镇常住户口。这标志着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三、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在形成之初,确实履行了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正面功能。如它使工业化迅速推进,履行了资金积累功能,工业化优先发展功能和社会稳定的功能。但是,二元社会结构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相联系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模式,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使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国内统一市场难以发育,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
  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的农民工问题
  二元社会结构是通过户籍或者是有条件在城市的居住制度将城市和农村人区别和固化。它的实质就是对农民的最大不公平,农民成了社会的“二等公民”,农民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及劳动保护和养老保障等方面都享受了不平等的待遇。国内学者在研究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问题时,更多的是把目光转向了农民工问题。
  1、农民工的规模。“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范畴。“农民工”来自农村,走向城市,却又不被城市所融入。“农民工”问题是城市与乡村的聚焦点。20世纪八十年代,“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农民工”就大量出现了。1995年进城的农民工超过5000万人,2002年达到9400万人。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及一些让他“忧虑”的数字时提到,进城的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2000万人。
  2、城乡差距。赵伟认为我国的城乡差距已经达到一个令人不安的水平,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生产力分布的特点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客观上决定了农村在城乡关系中的弱势地位,但不适当的制度政策同样是重要原因。王海岭认为我国的贫困阶层,明显的分化为两个“元”,城市贫困者和农村贫困者,二者在收入、权利、地位等各个维度处在不同的位置,表现出鲜明的不平等。这种贫困被称为“城乡二元性贫困”。
  3、农民工权益问题。朱力认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有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当前,农民工的适应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政策性与制度性因素阻碍了农民工适应的深入。
  王兰玉认为农民工在身份、经济、劳动保障与福利等方面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只有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现行的人事劳动制度,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民工的权利与社会待遇。■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88033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