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14期/管理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07/2/2

作者

□文/马文华

浏览次数

905 次

长江上游经济带人力资本问题与对策
  长江上游经济带主要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青海等35个城市,其中包括两个大城市、16个中等城市和17个小城市。我们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可见其重要地位,但其发展的根本要素——人力资本正成为发展的瓶颈。本文采用国家《“十五”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中对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界定,即长江上游经济带由四川和重庆构成,来分析长江上游经济带人力资本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人力资本存量分析
  1、人力资本存量总量大。重庆市和四川省都是人口众多的地方。据统计,2003年底重庆市、四川省的人口总量分别为3130万人、8700万人,合计占全国人口的9.2%。相应的,长江上游经济带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口也均占全国同类人口的8.5%左右。(表1)因此,从总量上看,长江上游经济带现实和潜在的人力资本存量是很大的。这主要源于庞大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和后备劳动力人口数量,即人口增长仍然是人力资本总存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2、人力资本总体水平较低
  (1)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指标反映在6岁以上的公民平均接受教育的时间。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反映。平均受教育年限计算公式为:
  C=U×a+H×b+M×c+L×d+I×e
  其中,U,H,M,L,I分别代表具有占被考察范围6岁及以上总人口的比重,a,b,c,d,e分别代表具有大专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平均接受教育年数,根据我国历史和现行教育制度并兼顾地区差异,通常取:a=15,b=11,c=8,d=5,e=1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重庆、四川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63和6.8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1,其水平远远低于北京和上海,整个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都处于下游水平。
  (2)从文盲率和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所占比例分析。文盲率作为衡量最底层人力资本的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初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因而它可以反映人力资本受教育的基本情况。而高等教育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总人口中高素质人才的比例,是衡量人力资本的重要指标,这一比例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能否良性循环以及能否持久。
  从表2可以看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人口教育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即文盲半文盲人口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少,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多。近年来,重庆市和四川省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速度较快,这一变化趋势是多年来两地落实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等措施取得的成果。2003年重庆市组织11500名青壮年文盲参加了学习,有9625名青壮年文盲达到了脱盲标准,使非文盲率达到了98.03%。同时,脱盲学员巩固提高达到133502人,巩固率在95%以上。同年,四川省德格、壤塘、布拖三县实现“普初”,康定、丹巴、茂县、金川、会理5县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全省“普九”县(市、区)达到144个,人口覆盖率达到95.4%,壤塘、布施、雅江、新龙四县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全省175个县(市、区)通过了扫盲评估验收,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以上。两地的高等教育均有较快的发展,其中四川省2003年的全省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8%以上,但和北京、上海等地的差距很大,这将直接影响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经济发展。
  二、人力资本投入状况分析
  1、各类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教师队伍素质大幅度提高,但教师负担加重。从历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状况比较来看,长江上游经济带各类教育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表现为:
  (1)基础教育得到巩固和加强,基本实现了两基目标。学前教育形成了以集体举办为主,国家、个人一齐办园的格局。
  (2)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在优化调整中发展。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重庆市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势头;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原有规模较大,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2003年稍有回升。整体上看长江上游经济带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在逐年减少,具体体现为2000年49.20%、2001年41.93%、2002年37.10%和2003年33.23%,成人教育向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到2003年底各类成人高等学校达到44所,在校生47.9934万人;各类成人中等专业学校306所,在校生12.5666万人。各类成人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或开设专业,积极开展岗后和在职培训,积极开展扫盲教育。
  (3)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培养能力和教职工人数均有新的发展和提高,但教师负担加重。从历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教职工人数和招生人数上都有大幅度增加。长江上游经济带普通高校培养能力明显提高:2003年的招生人数是2000年的1.76倍,年增长率分别为19.60%、19.31%、18.81%,基本保持在19%左右;在校生人数是2000年的2.03倍,年增长率为28.61%、28.04%、22.97%;教职工人数是2000年的1.32倍,年增长率为10.22%、7.98%、10.58%。可以看到,在校生人数的年增长率是教职工人数年增长率的2倍多,教职工的增长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在校生人数的增长,教师的负担在不断加重。教师人均所带学生数,四川省由2000年的14.12人增加到2003年的17.37人,重庆由12.68人增加到15.94人,无疑将导致教学的质量下降。
  (4)整个长江上游经济带教师队伍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基本保持在77%左右。以重庆为例,2000年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75%、93.6%、85.4%、65.3%、35.3%。到2003年底合格率分别达到91.75%、97.41%、93.36%、74.09%、54.66%,学历提高率分别达到37.78%、50.82%、30.4%、0.87%、0.58%。
  2、教育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仍显不足。在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中,教育投资是关键。据199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统计,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5%,发达国家在6%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有4%。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教育投资不均衡,四川省的教育投入平均水平为4.6%,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重庆市的情况不容乐观,只有2%左右。从长江上游经济带整体情况来看,教育投资绝对量呈上升趋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也不断上升。但是,离世界平均水平尚有不小的距离。
  3、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在物质投入上,学校投资规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必要的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造成学校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同样,整个长江上游经济带为提高人力资本素质,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但由于教师待遇等问题,师资力量不增反降。
  三、人力资本结构分析
  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程度,不仅关系到经济结构能否获得有力的支持条件,也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能否获得长期的动力支持。下面我们来分析人力资本中的重要部分——人才结构,人才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现有统计资料和掌握的情况,我们采用2002年末体制内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统计数字,对两地的人才结构进行分析,并与全国平均水平、三大直辖市(京、津、沪)进行对比分析。
  1、从人才的年龄结构看,两地的人才年龄结构与全国基本一致,呈金字塔型分布(即随着年龄段的上升,人才总量逐级下降);与其他直辖市相比,人才年龄结构较年轻(偏低)。
  2、从人才的学历结构看,两地高学历人才绝对量较少、相对量较低,占人才总量的比例较其他直辖市少。
  3、从人才的职称结构看,两地的人才职称结构与全国大体相当,两地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从人才的产业结构分布情况看,两地人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与京、津、沪相比第二产业人才比重最小。
  5、从人才的行业分布看,两地人才总量近2/3分布在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制造业。
  四、长江上游经济带人力资本发展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长江上游经济带整体人力资本开发还很滞后,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建议把发展人力资本作为一项重要且关键的任务来抓。
  1、转变思想观念,形成人力资本的价值意识。要解决人力资本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人们对人力资本的认识问题。只有从理念上意识到人力资本所独有的、物质资本所不能替代的社会经济效应——投资收益放大效应、集约经营的低投入高产出效应、经济和社会共同可持续长期发展效应等,才会着手去改变传统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向。各级政府和领导都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性,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力资本的轨道上来,充分调动全社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使全体公民充分认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2、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投入不均,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为了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必须加大教育投入,使其占GDP的比重逐步接近或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必须保证教育投入的均衡化,应加大科研经费软件投入。另外,由于长江上游经济带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所以应增加对农民的教育投资,使农民能够掌握一定的科学种田知识以及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整个长江上游经济带人口的整体素质才有望提高。由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形成是不断进行多次投资的结果,所以必须不断地对劳动者进行再教育和培训,加快社会化终身教育,建设终身教育体系。
  3、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人才队伍建设中,要坚持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带动和促进整个人才队伍结构调整。着力培养通晓涉外法律、外经外贸、金融证券、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紧缺人才;加强支柱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的教育培训;加快培养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技术工人素质。努力实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人才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人才在产业、行业中的合理分布。另外,我们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要将激励政策落到实处。从分配制度入手,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起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完善奖励和福利制度,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福利项目和待遇要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货币化。■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925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