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14期/公共财政/正文

发布时间

2007/2/2

作者

□文/吴玉梅

浏览次数

1884 次

缩小贫富差距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全面小康社会强调的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逐步缩小,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均衡”的小康,与全面小康社会相去甚远。要推动低水平的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必须化解三大突出矛盾,缩小贫富差距。
  一、我国贫富差距的整体情况及其突出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据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46%,20%的低收入者的收入仅占6%,前者为后者的7.66倍。若用基尼系数来表示,198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41,1999年为0.397,而2004年为0.465。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467,远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的标准。国际社会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为最佳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说明收入差距比较合理,数值在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悬殊过大,0.6被定为两极分化的警戒线,表明已经出现两极分化。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没有出现贫富两极分化,但也显示出贫富差距是比较悬殊的。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较大。从我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看,西部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且集中了我国一半的贫困人口和48.1%的低收入人口,2004年贫困发生率为5.7%,低收入人口比重10.5%。据统计,2003年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达到14867.49元,浙江为13179.53元,广东为12380.43元,而最低的是宁夏6530.48元,贵州6569.23元,甘肃6657.24元。东部地区的可支配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为55.5%,中部地区为26.3%,西部地区为18.2%,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收入,且这个比重还在不断上升,而中西部地区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东、中、西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东、中、西人均GDP的比例,从1979年的1:0.67:0.55扩大到1997年的1:0.54:0.43,进而扩大到2002年的1:0.526:0.406,且东部人均GDP最高地区是中西部人均最低地区的12.2倍。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年的172元,135元,119元,增长到2003年的4160元、2407元、1921元,绝对差距分别从37元、53元扩大到1753元和2239元。
  (二)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最悬殊。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极不均衡。目前,占全国40%多一点的城镇人口获得全国近70%的收入,而占全国近60%的农村人口仅获得全国30%的收入,收入明显向城镇倾斜。从1978年到200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从133.6元提高到2366元,绝对量有所增长。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增幅更大,从316元提高到6860元,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逐年拉大。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前三个季度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8504.4元和2449.9元,前者是后者的3.4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也逐年升高。1984年为1.71:1,1989年为2.28:1,1997年为2.47:1,2003年为3.23:1,2005年达到3.47:1。如果仅考虑货币收入,剔除农民收入中的实物部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超过4:1;如果再考虑城市居民享有的医疗、住房补贴等社会福利因素,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6倍左右,是目前世界上城乡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三)城市内部高收入群体与贫困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相当大。城市内部的贫困差距主要体现在城市的高收入群体与城市的下岗职工家庭以及其他生活相当贫困的居民之间的差距。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结果显示,到1999年6月底,城市居民户均金融资产已达52895元。但分布却十分不均匀,20%的最低收入家庭仅拥有金融资产的1.5%,户均为4298元,仅为平均水准的1/12,与20%最多拥有金融资产家庭相比(户均146615元),则相差34倍。这种差距还在逐年扩大。2002年占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家庭,其金融资产总额占全部城镇居民财产的45%,同样占城镇居民10%的最低收入家庭,其资产总额仅占全部城镇居民资产的1.4%,另外80%的家庭占有资产的53.6%。金融资产向高收入群体集中的现象比收入分配更加严重,城镇居民资产的基尼系数为0.51,远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0.32。
  从以上贫富差距所呈现的三大突出矛盾看,贫富分化程度不断上升,财产的集中程度越来越高。整个社会结构呈“金字塔型”,中间阶层严重欠缺,下层和中低收入阶层跟整个社会严重脱节。与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理想社会结构相去甚远。
  二、我国贫富差距突显三大矛盾的成因及其负面影响
  我国贫富差距呈现三大突出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分配制度的原因、政府决策的原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等。
  (一)东、中、西三大区域贫富差距严重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资金的投入,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为支持东部地区发展,“无偿”地向东部地区提供大量的原材料,使东部地区在短短20年间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并造成了东、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再加上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偏僻,环境恶劣,生产生活用水用电严重不足。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科技文化不发达,人口素质低下,经济贫困与环境贫困互为因果,且与文化贫困并存,严重制约着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城乡贫富分化严重的原因。国家实行的宏观政策拉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如长期实行的对粮食等农产品的低价收购政策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而生产生活用品价格居高不下,实际上使农民收入不升反降。在国家的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也造成了城市与农村的机会不平等,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另外,国家的金融政策、福利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都偏袒城市,限制了农民的发展机会和生存空间。这些都是造成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严重的重要原因。
  (三)城市内部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伴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而来的下岗和失业是导致近年来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大量和突发式增加的首要原因。对多数人来说,下岗或失业实际上断绝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来源,致使其家庭陷入贫困。另外,由于收入分配政策的改变,企业在分配方面的自主权扩大,不同行业间和企业内部的收入差距都在上升。同时,私营、独资、合资、港澳台资企业的兴起给社会成员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高收入群体与处于劣势的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也越拉越大。
  贫富差距的迅速扩大及社会不公现象的存在正对我国社会发展造成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首先,严重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方面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会带来贫困率的快速增加,贫困者将更难摆脱贫困,整个社会也会因贫困分割而陷于分裂;另一方面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会限制内需的扩大,造成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同时,高收入者也会减少投资而把大量资金储蓄起来,从而削弱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其次,会引发反社会行为,影响国家的社会秩序。市场经济不健全和竞争机会不均等导致的不合理收入差距过大,容易导致低收入者和中等收入者产生不满,诱发种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行为产生,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与政治不稳定。再次,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由于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受制,社会秩序不稳定,就会严重损害执政党的形象和威信,甚至动摇执政党的执政地位,给我国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三、缩小贫富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取向
  我国的贫富差距重点表现在东西差距,城乡差距,城市内部差距,不同差距产生的原因不同,政策实施的侧重点也应不同。
  (一)统筹区域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充分发挥西部资源优势,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集中投入、政策支持、东部地区支持及扩大对外开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推动力。另外,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的支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西部开发寻求强有力的后续资金支持。中部地区也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深挖潜力,为中部崛起,赶超东部做好必要的准备。西部开发加大力度,中部全力提升自己,东北老工业基地力图振兴并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联动,促使我国经济增长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科技兴农,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解决城乡贫富差距的关键在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核心问题是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切实做到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素质。目前,城乡最大的差距是教育,最大的不公平也是教育。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应是指贫困人口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的贫困。因此,受教育程度不同是造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教育才是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主要手段。给农民提供取得高收入应具备的受教育机会,才能使他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消除贫困。
  (三)打破垄断,让企业进行完全市场竞争。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是城市贫困居民根本的脱贫手段。关键是打破特殊行业和企业的垄断,使它们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平等竞争,并使经济发展以促进就业为指导,在鼓励产业升级的同时,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它们在扩大劳动就业方面的作用。大力发展门槛低,包容性强,吸纳劳动力较多的第三产业,为下岗和失业职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充分就业和就业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财富监督力度,保证税收公平。按比例税制征收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合并征收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当前,尽快建立起普遍的财产登记制度和财产转移监督制度,增强财富的监督力度,提高财富的透明度,对于完善税收制度,提高国家对贫富差距的控制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政府干预市场,市场规范限制政府。贫富悬殊问题就是经济秩序问题,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首先,加强经济立法,提升公平公正的经济法理念。对各类主体的意志、利益进行协调,维护社会公正;其次,强化市场规章制度,清理各种不合理政策,加大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最后,加强宏观调控,强化税收的调节机能,调节高低收入,增强富人的社会责任感。■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8550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