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马克思将社会再生产分为互为媒介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对于流通和生产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恩格斯则进一步指出:“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相互制约,并且相互影响,以至它们可以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这一对坐标的矛盾归根结底体现在经济生活中的生产主体——工业企业和流通主体——商业企业之间,回顾世界范围内工商关系的演变历程,不难发现,大致经历从由批发商主导(19世纪中叶~19世纪八十年代末)、制造商主导(19世纪九十年代~20世纪中叶)和零售商主导(20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三个历史时期。
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已经进入了零售商主导的“新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国的中小商业企业迅速地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为GDP的增加立下了不小的功劳。根据2006年1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根据经济普查调整的各省GDP排名显示,北京是这次排名中增长最快的,位置前移5位,进入10强行列。然而就是被认为服务业带动经济大幅增长的北京,在2005年北京企业百强榜中,第三产业仅41家,相对于全市三产占地区生产总值67.8%的比例,北京百强企业中三产方面的龙头企业所占比重明显不足。这充分说明北京的服务业之强实际上是由一大批中小商业企业铺就的。不客气地说,是中小商业企业推动了北京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北京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名次提升。
一、中小商业企业的地位及作用
商业企业主要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方式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其在社会中主要起着中介、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小商业企业又占其中的绝大部分,这些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经营灵活的中小商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数量多、比重大,进一步提高了商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许多国家都存在数量巨大的中小商业企业,在本国的商业结构中占据95%以上。在我国的流通领域中,中小商业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这种结构正适合商业本身分散而不集中的特点。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纳剩余劳动力。中小商业企业是安置社会就业的主体,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城市失业者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去处,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可以说是社会的“稳压器”。
3、活跃市场,丰富和方便居民生活。中小商业企业以其数量多、分布广、经营各具特色而活跃市场;以连锁店、夫妻店、方便店和廉价店等形式弥补大型商业企业的功能空缺;以延长营业时间、邻近居民住宅区、富于人情味等为居民提供特色服务。
4、商业革新和进步的力量,商业文化的源泉。中小商业企业的经营者中不乏有胆识、有实力、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其中不少受过高等教育,有丰富的工商管理经验。他们不愿在大公司做报酬高、风险小的“打工族”,宁愿去选择一条曲折、冒险却能充分发挥自身能量、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连锁业在各地的导入与迅猛发展,折扣店、方便店等新的业态的迅速普及,都是这些中小商业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宝贵财富。
5、整体实力和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初具规模。中小商业企业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处于社会游离状态、零敲碎打、仅仅起拾遗补缺作用的小铺小店,它们已经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许多中小商业企业已经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组织起来,提高了效率,取得了规模经济效益。
二、中小商业企业的竞争劣势分析
尽管中小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主观的、客观的原因,致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困难。相对于大型商业企业来说,其资金实力较为薄弱。银行由于担心其还款能力,一般不愿向其贷款。中小商业企业间接融资时,抵押担保环节多,手续繁、难,民营企业上市难、收费高。中小商业企业的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来源不足,出口中的退税机制尚未解决,这些因素都导致中小商业企业的资金短缺,经营投入不足,后劲推动力小。
2、机制不健全。在中小商业企业中,国有中小商业企业与政府仍保持着行政隶属关系,政府有关部门仍以行政方式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而经理并不是国有中小商业的所有者,结果是权责不明,企业缺乏应有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同时,大量国有中小商业企业内部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决策机制、用人机制和财务监督机制。
3、社会收费多,企业负担重。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各行业提供了机会,原先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对企业的无偿服务,现在纷纷转变为有偿服务,各种名目繁多的咨询费、顾问费、检查费和“三包费”等等。另外,由于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所以即使费改税后,项目减少了,中小商业企业的负担也并未得以减轻。
4、整体素质比较低。大多数中小商业企业素质不高,一方面装备水平落后,经营设施陈旧,经营环境和消费环境较差,导致顾客流失严重;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贫乏,员工的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商业知识,营销水平差。技术人才缺乏,而且因为没有规范的薪酬分配制度,高层次人才流动性太大;普通员工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较低,管理制度不健全。
三、集群化发展战略——中小商业企业的必然选择
我国中小商业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低等缺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零售商主导的时代背景使得中小商业企业面临着国内大型商业企业和国外同类企业的双重竞争,先天不足的中小商业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集群化战略是重中之重。
第一,集群化是中小商业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解决商业领域“马歇尔冲突”的有效途径,是中小商业企业共存、共生,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方式。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的商业竞争更加激烈化。目前世界著名跨国零售集团中的大部分已经进入我国市场。大多数国外商业跨国公司(沃尔马、家乐福、麦德龙)在经营理念、企业形象、资金规模、管理与技术方面与我国中小商业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这种形势下,中小商业企业集群化一方面克服了单个中小商业企业的“小、散、弱”等自身的缺陷,发挥其“专、精、灵活”的优点,造就强大的群体优势,同国内大型商业企业、跨国商业公司同台竞技。
第二,集群化可以提高中小商业企业的讨价议价能力,完善供应链的功能。当集群形成一定规模以后,集群地域就成了重要流通结点,集群经营就成为流通渠道中的关键环节,以至于任何生产商都不敢忽视,从而增加了与生产商、下游客户,乃至消费者的谈判能力。中小商业企业集群促进制造商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渠道,使中小商业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商业企业的结构得以优化,供应链的功能得以改善。
第三,在跨国公司尚未进入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市场,以及商业的某些细分行业,采取中小商业企业集群化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开辟国内商业市场,把优势行业和地区商业做精做强,还可以对国际跨国公司的进入产生壁垒效应。
第四,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步伐,这样中小商业企业集群就可能成为国际消费中心或国际采购中心,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我国采购的重要基地,产品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达50%以上;同时,商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借助集群品牌优势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以集群的方式开展国际经营活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