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15期/产业经济/正文

发布时间

2007/2/2

作者

□文/陈 项

浏览次数

1500 次

城市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
  提要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密集,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不可忽视。本文试图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和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城市化发展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
  1、我国城市化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也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已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目前的37%,预计到2010年和本世纪中叶,将分别达到45%和65%。同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呈现出两大基本特征:一是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二是城市化水平呈现出很大的地域差别,即东中西部的城市化水平按由高到低的次序排列。一是和我国的经济发展背景有关。由于我国的工业化过程是从发展重工业开始的,重工业技术构成较高,所需资本投入量大,所以一定数量的资本对工业劳动力的吸纳则相对较低,这就使城市化的发展滞后于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工业化的分散发展,又使得农村城市化进一步滞后于工业化。二是与我国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三大阶梯的地势形态构成了我国三大地带城市化水平的明显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而中部地区则介于两者之间。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进一步扩大,东、西部之间城市化水平的差距更大。
  2、粮食安全问题突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1996年至1999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产量约为5000亿公斤,成功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然而,2000年至2003年我国粮食却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产量依次为40522.4万吨、39648.2万吨、39798.7万吨、37428.7万吨。2004年以后出现好转,但仍低于5000亿公斤。有学者预测,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预计未来我国的粮食需求在5000亿公斤到7000亿公斤。由此来看,近些年我国粮食产量波动明显,且呈下降趋势,所以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一方面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压力。如果按照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计算,到2010年全国人口将达到135200万人,同时根据2002年到2004年平均每年人均粮食消费量约378公斤推算,“十一五”期末我国粮食需求总量至少要达到51100万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中带来了农业稀缺资源的流失,使粮食供给增长的瓶颈约束日益加剧。比如,农村土地减少和农业劳动力减少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缺失将必然导致粮食产量一定程度的降低,所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二、城市化发展对粮食安全影响分析
  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直接效应有两点:1、农业人口明显减少;2、农业用地明显减少。间接效应有: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最本质的含义就是农业人口的减少,这部分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由粮食的生产者转变为粮食的消费者。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大量农业用地改为城市建筑用地,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住宅建设。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它提高了资源的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带来了经济结构的转变,最终会导致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土地资源减少带来的压力。经验表明,人口密集型国家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都将遭遇耕地资源的损失。数据显示,日本在1955~1994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52%,韩国在1965~1994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46%。在我国,耕地减少加剧了“人地”之间的矛盾,成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制约因素。虽然大量的国外实例证明,城市化的推进和加速对于缓和“人地”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不但没有缓和“人地”矛盾,反而有所加剧。1985~1995年间我国平均每年减少耕地84.4万公顷,其中乡镇企业、住宅用地和小城镇是耕地浪费的三个主要原因。1997~2004年间,我国共减少耕地760万公顷,依据当年粮食产量计算,因耕地减少导致粮食减产近2700万吨。因此,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始终是粮食安全的基础。
  其次,农业劳动力减少带来的影响。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农村人口的减少,也就是农业劳动力的减少。按我国人口为13亿来计算,每当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要有1000多万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短时期内这不仅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的下降,也使得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质量下降。因为在城市化过程中,最先转移出去的农业劳动力都是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只剩下相对人力资本较低的劳动力继续从事农业劳动。所以,在城市化发展初期,劳动力的减少将会给粮食安全带来负面影响,但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它将会被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正面效应所抵消,农业人口减少反而成为农业发展的动力。
  最后,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带来的粮食安全压力的缓解。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即是一个农业比重不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规律表明,农业比重下降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同步过程。这是因为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导致农业比重的下降,另一方面又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条件。随着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现代化水平也越高。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水平提高对于农业的贡献会越来越大,从而农业产出增长率明显提高,粮食产量也会提高。
  综上所述,从短期看,由于土地和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明显减少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明显提高,城市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但从长期看,城市化的发展对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带来的粮食增产将会大于因农业生产要素减少而带来的粮食减产。也就是说,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将不再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而是有利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事实已经证明,城市化率低的国家,虽然能够通过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的增加实现粮食生产的较快增长,但相对于其更快的粮食需求增长,仍然会存在着粮食供给的不足;而城市化率高的发达国家,能够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从而弥补要素投入减少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实现了较快的产出增长,与其较低的需求增长率相比,粮食供给反而倾向于过剩。
  三、结论
  1、大力发展城市化才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办法。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就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剩余劳动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是市场化、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我国现在粮食补贴政策效果低下的原因是农村劳动力过多,大量的粮食资金补贴到更多的劳动力时,每个劳动力所得到的收入就微不足道,不足以提高其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城市第三产业,取消各项制约农民进城的不合理制度,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2、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保障农民的收入,从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的农业政策目标,却不是农业生产者的目标。对于农民来说,最关心的是如何提高收入。近年来,虽然国家实施了用保护价来收购剩余农产品,但由于保护价大大低于市场收购价,而且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粮食种植成本大幅度提高,农民种粮的纯收益大幅度降低甚至亏本,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成为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又一个重大因素。因此,要保障粮食安全,就必须要保障农民收入,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走节约耕地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即大力发展大中城市。由于耕地短缺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而土地的利用率是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下降而下降的。通过对大中城市经济利益的对比可以发现,小城镇单位土地面积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仅是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1/3,是200万人以上大城市的3%;相反,大城市规模效益的一个重要体现是集约用地。如果国内粮食的单产水平难以提高,耕地继续减少,国内粮食产量将很难保证4.8亿吨,将会出现近6000万吨的供给缺口。因此,我们要走大力发展大中城市,辅助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道路,以节约耕地资源。■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92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