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重要内涵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和社会增长方式,由以往的粗放式(外延式)发展,变为集约式(内涵式)发展。对于高校来讲,建设效益提高和内部挖潜的节约型后勤,无疑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高校后勤现状
高校保障摊子之大、保障任务之重、办社会之齐全是相当惊人的。从保障摊子的范围来看,各产业全有,“七十二行”齐全;从保障机构的设置来看,衣食住行医等均有;从保障人员的数量来看,服务保障人员与保障对象的比例明显失调,保障人员比例过大。这些严重制约着高校后勤保障效益的整体提高。
二、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的途径
改革传统的后勤保障模式,走“节约型后勤”之路,对减少后勤系统内机构设施重叠交叉,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后勤整体效益具有重要作用。要改变高校后勤现状,提高其服务和保障效率,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节约型后勤”的道路。
(一)通过强化节约意识解决浪费。建设节约型后勤,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必然选择,是艰苦奋斗光荣传统在新世纪创新阶段的发扬光大,所以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起来。一是切实把节约作为重要指导思想,渗透到高校工作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是高校各项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要贯穿在高校工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后勤部门的各个环节。二是明确高校节约的内容,强化节约意识。高校节约其内涵包括节约用油、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以及节煤节粮、节约原材料、充分利用土地和住房资源、节约办公用品、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严把装备物资研制采购关等。三是明确节约工作的责任范围。节约工作不仅仅是后勤部门自身发展,而且关系着高校发展。因此,不仅后勤人员要厉行节约,高校的每一名成员都应该视节约为己任,全民动员起来,在高校内部形成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
(二)通过优化后勤结构解决浪费。高校后勤内部结构不合理,是导致资源浪费的重要因素。后勤保障摊子过于庞大,机构重叠,服务保障人员过多。因此,必须通过优化结构理顺内部关系,缩小后勤机构规模,节约人力、经费,提高保障效益。首先,必须把高校后勤部分服务保障单位推向社会,并从服务保障单位的现实职能和工作属性出发,视情撤消部分服务保障单位编制,如幼儿园、服务社、营房维修队等;其次,可以把服务保障相同、相似的项目,把相对集中、服务保障功能相同的单位“合起来”、“串起来”,并撤消部分服务保障功能单一、效益低下的项目和单位。通过改组,最终实现彻底剥离,走向社会,从而减少高校后勤负担,节省出大量的事业经费和人力;再次,把高校自办的经济实体剥离出去,通过产权改革,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三)通过科学管理解决浪费。一是对高校经费物资分配实行经济核算和效益审计,变高校后勤供应市价运行为优价运行。对经费使用实行全程跟踪问效,定期做出效益评价,明确经济责任。物资储备实行计价挂账,物资供应实行计价核算,实现对物资的价值管理;二是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高校后勤管理,在选优择廉中降低消耗,实现节约。对高校物资采购、营建工程、服务等需求,实行集中为主、面向社会,形成采购规模效益,节约采购经费。高校内部要完善“党委定政策、事业部门提需求、采购部门办采购、财务部门搞支付、审计部门管监督”的运行机制。要规范高校投资决策程序,运用成本与效益等经济分析方法,加强对投资的论证和系统规划,力求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三是推行多种形式的包干管理责任制,使经费物资的使用效益同责任部门的利益挂钩。有标准的按标准包干,有定额的按定额包干。并对包干经费标准进行调查,及时调整;四是通过量化管理,形成资源节约的良性机制。要完善规章制度,科学制定指标,加强对后勤重点耗能项目、耗能单位和耗能设备的科学论证、合理配置和运行管理。对这些重点部门和设备,要制定节约的量化指标,对其节约程度实行量化考核,做到资源节约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通过信息化解决浪费。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管理、保障和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低,影响了高校后勤保障的效益和质量。虽然实行社会化改革后,信息化有所发展,但高校信息化程度远没有达到节约型后勤的要求。因此,必须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节约型后勤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按照后勤信息化建设要求,精简后勤管理机构规模,优化内部结构,形成精干、合成、高效的扁平化、网络化高校节约型后勤体制编制,克服传统体制中存在的人浮于事、管理层次过多等弊端;二是通过管理手段信息化,实现节约型后勤管理方式向弹性化、柔性化转变,包括分散权力、重视团队管理、尊重每一个成员的自主权和重视集体协调等。从而,克服传统体制下以物的管理为基础的官僚组织缺陷,充分调动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三是加快后勤办公自动化建设,使后勤机关管理技术和手段信息化、电子化和自动化,以及在不同机关之间、机关与服务对象之间构筑一条互动的信息自动化网络;四是实施保障方式信息化。通过高校有线或无线网络,及时全面地收集后勤信息,包括对高校后勤需求信息的精确掌握、对社会保障资源的精确分配和对社会保障力量的精确运用,及时适量地保障高校各项工作的需要,实现节约化保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