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成功工业园区的共同经验表明,园区内集群现象明显;园区经济的强劲发展得益于集群优势的发挥。工业园区应注重向产业集群演进从而发挥集群优势。本文从博弈论、制度经济学等视角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机理进行分析,并结合对这些机理得以发挥作用所需条件的分析,提出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工业园区作为我国吸引外资和创造就业的重要政策手段,20世纪九十年代在我国沿海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沿海地区的经验是划出一片土地作为开发区,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税收政策,就可能产生增长奇迹。这引起了后来各级地方政府在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中极大的积极性。之后,在全球的产业集群热以及在我国沿海地区的部分工业区成功集群的背景下,国内许多地方现在对工业园区建设的政策取向是通过简单地把企业迁入工业园区,通过人工“扎堆”来打造产业集群。
显然,工业园区中的企业地理邻近和产业集群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两者某种程度上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实事上工业园区是可以向产业集群演化,这种演化中外有之,斯坦福研究园和新竹工业园从园区到集群的演进就是鲜明的事例。而集群作为促进企业繁衍及其互动和创新的发动机,较之其他的组织形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这种演化显得尤为有意义。
园区向集群演化是一个园区内集群现象不断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形成机理,如传统的理论从规模、范围经济等视角对集群形成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传统的理论忽略了交易成本等因素在集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然而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忽略的。
二、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中,集中了大量的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服务、管理和科研等支撑机构,在此特定空间范围内共享,从而使产业和企业间产生效应,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力,因此获得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现象。
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形成集群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包括规模经济论、范围经济论、波特的价值体系。规模经济论从外部规模经济的角度强调集群企业外部规模经济从而享受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进而带来成本降低,认为产业群的集聚得益于这种规模经济的作用;范围经济论观点是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条件下,在产品或设备整体性不明确的生产中,以及由于受到技术限制而不能达到内部范围经济的某些生产中,整个集群生产系统被肢解为许多较小的企业,通过外部交易结成网络,获得外部范围经济,从而促进集群的形成;波特从构筑价值链的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他认为区域内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通过技术转移和扩散带动下游产业发展,并创造了另一个新的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推动了产业群初步形成。形成后,集群内部的企业和机构由于空间上接近,他们之间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集群内也因而减少了市场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垂直一体化的刚性,集群得以进一步发展。
有学者延用研究邻近的法国学派关于组织邻近的观点,强调组织邻近在集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组织邻近相对于行为主体之间在空间距离上的邻近更加注重行为主体在组织方面的紧密性和特异性,它更强调企业家的意愿,即沿着价值链来协调各种生产活动,降低成本,提升本地竞争力,构筑企业增长的共同远景和潜能。
亦有一些学者总结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发达国家成功集群经验得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在于促进创新的机制。即要重视企业的互动合作和知识交流,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这对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尤为重要。由于创新是一种社会过程,不同学科、不同产业需要密集地互动,才能源源不断地产出创新的成果,这种在本地企业高度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创新环境,就是产业集群的真谛。
以上这些机理主要从节约生产成本的角度,对现存集群进行的实证性分析所得出的结论。然而,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企业的全部成本是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的总和。下面旨在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对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机理进行分析。在集群的形成过程中,企业间经过长期的重复博弈会形成隐性契约关系。通过长期的隐性契约方式有利于遏制缔约后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带来企业间契约实施成本的节约。这也是集群(优势)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这一机理可以通过KMRW定理进行解释,KMRW定理符合企业间博弈的不完全信息,但相对较长时期的有限次重复博弈的事实。KMRW定理认为:在T阶段重复囚徒博弈中,如果每个囚徒都有p>0的概率是非理性的,如果T足够大,那么存在一个[T,0]<T,使得下列战略组合构成一个精炼贝叶斯均衡:所有理性囚徒在t≤[T,0]阶段选择合作(抵赖),在t>[T,0]阶段选择不合作(坦白);并且,非合作阶段的数量(T-[T,0])只与p有关而与T无关。KMRW定理证明了局中人的合作行为即使是在有限次重复博弈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只要博弈重复的次数足够多。即不论关于集群企业合作对象“非理性”的概率分布值多么小,只要不为零,就可以有合作结果的出现。按照KMRW定理的解释,尽管每一个集群企业在选择按价值链某个环节组织生产(合作)时面临其他集群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可是如果对方是合作型的话,为了获得长期合作带来的未来收益,对方在博弈开始时会选择合作,从而克服了机会主义倾向。
三、对工业园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上文分析说明了产业集群在一系列机理作用下如何形成发展,而机理作用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得以发挥。工业园区向集群演进就必须着手于机理所需的条件方的努力。因此,本文从上文分析中得出以下工业园区建设政策建议。
(一)对园区的合理规划。目前不少园区缺乏合理的规划,园内企业不能按产业链配套生产。在地方政府的“捡进篮子都是菜”的引资迫切心理提供系列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企业落户园区要么出于短视行为,要么出于考虑各种因素也确实能节约成本。企业凭一己之力显然难以改变园区简单扎堆的局面。从交易成本角度来说,即交易费用太大而无法形成资源有效配置。只要政府对园区的规划费用小于这种交易费用,规划显然有必要。
首先,当地政府应通过全面市场调查确定本区位可能的优势产业。按波特的集群形成机理观点,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带动下游产业发展并创造另一个新的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是产业群形成的关键,可见优势产业是集群形成的首要条件,所以确定优势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规模经济论强调外部规模经济在集群形成中的作用,而外部规模经济则来源于企业间的相互联系。所以,当地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引进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企业,为园区产业链形成与延伸创造条件。这样,园区具备了潜在的外部规模经济,企业间便会专业化分工协作生产,在企业协作生产过程中,企业间的联系便会逐渐增强,这使得园区企业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和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园区集群现象随之逐渐产生。
但并不是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在园内打造,很多环节在园区生产并不能节约成本,因为有些环节需要在特定的环境生产才能带来品质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例如,电脑芯片生产只有在美国硅谷才有它所需的创新环境,而这种“环境”的营造对于世界其他地区来说显然成本过高。事实上,企业间组织邻近的定义和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地理邻近的范畴,它更强调企业家的意愿,即沿着价值链来协调各种生产活动,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本地竞争力,构筑企业增长的共同远景和潜能。所以,园区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注重与区外的联系,即注重园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组织上的邻近,实现园区向集群的演进。此外,公共部门、私人部门、非营利组织、培训和教育机构及社区团体等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与互动应得到加强。为了保证园区集群创导规划切实发挥作用,就必须构筑合作网络。园区政策一般更为关注网络而非单个企业。因此,政策措施应该更加强调为区内的相关企业提供公共资源,以加强产业联系。
(二)营造良好的园区环境
1、改善园区软硬环境。园区软硬环境的改善,一方面有利于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吸引配套产业入园,而且为企业间的互动合作,为园区集群初步形成后集群由低级向高级转变提供条件。硬环境是指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道路交通、通讯、电力、供水、互联网、城建等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可能吸引部分企业进驻工业园区。但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并非因为基础设施的物质上便利而自动促进,而是强调对基础设施的高效运作和服务。因此,需要支持性的机构。例如,技术标准、出口控制和担保,以及专利服务等机构,来促进工业园区转化为具有功能联系的产业集群。在园区初显产业集群雏形的情况下,园区要提供集群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低成本型产业集聚向创新型产业集聚升级。在产业集群初始阶段,主要是基于精细劳动分工以获得低成本,我们称之为低成本的产业集群。创新性的产业集群是集群不断发展的结果,其基本特征是创新冲动活跃、创新品质高级、创新品种多样,具有灵活的创新机制和良好的创新环境。从初级低成本集群向更高级的创新性集群的升级,要求园区内具备完善的交通通讯和信息网络平台,使知识能够在区域内迅速传递和交流。政策、法制、文化、服务等软环境的改善,就是要求政府应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树立平等、自由、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制观念,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为投资者营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发展环境。宽松的发展环境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有助于产业群的集中形成和发展。
2、构造信用与合作的制度环境。以分工和合作为基础的集群经济是建立在信用体系基础之上的,信用是连接集群内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关系的纽带。信用作为一种隐性契约,对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具有规范作用。对于现实中的大部分企业集群而言,集群内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开始的合作诚意,即上文分析中集群企业非理性的概率分布问题,本质是关于企业的信用问题。企业如果一开始就抱着“一体化经营比较保险”思想,就等于说此时的集群企业非理性的概率分布为零。因此,这时企业间是很难达成合作协议的。
这对于园区集群的形成发展的启示是让园区内的企业知道其中的道理,即懂得“游戏规则”。如果园区内合作的企业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现实合作过程中分布值就不会为零。
构造讲信用的制度环境应该是由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物品。形成一种谁讲信用、守合约谁就处于有利地位的社会氛围。形成讲信用具有正的外部性而不讲信用具有负的外部性。即使在信息不对称和未来存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良好的制度安排使得个体都会有一个预期,即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讲信用、违约最终会受到惩罚。唯有在讲信用可以得到回报的时候,维持园区企业合作的隐性契约才真正发挥作用,实现工业园区向集群演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