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产业结构通常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经济联系反映了产业之间质的关系,数量比例反映了产业之间量的关系。一般地讲,产业结构要受到一定时期的自然资源、生产力水平、科技进步、人口、环境、历史文化、居民收入、进出口贸易等诸因素影响,但主要受生产力水平和科技进步的制约。产业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客观上就要求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目标。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的问题
(一)部分行业过热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遏制。首先,由于各地推动投资快速增长的动力强劲,希望通过加快投资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同时,银行放贷的压力也较大。多种因素使得投资回升的压力增大,并刺激和带动能源、原材料需求。
(二)过快的投资增长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得煤、电、油等瓶颈制约依然突出,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严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增长表现出依赖投资和物资投入的特征。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过度粗放,低水平投资、低水平生产比重大;二是经济增速越快,对于投资和物质投入的依赖就越大,形成能源、原材料等重工业的内部循环。对过度粗放型增长方式依赖程度过高、投资增速过快,已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某些行业的过热增长使得瓶颈制约加剧。
(三)农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一是粮食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同时,部分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土地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有待改善。二是生产过程中,不当使用农药、化肥现象严重,农产品质量管理有待提高。
(四)企业自主技术开发、自主营销能力低下。我国制造业升级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外资,国内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和产品营销等环节都非常薄弱。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一是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国外,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和技术装备,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二是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专业性服务业发展不足。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重点
国务院在2005年12发布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主要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原则、方向和重点。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一是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二是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三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四是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一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三是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四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五是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六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七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八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环节
(一)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加快小城镇建设是逐步完成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历史性任务的必由之路。通过推进农业和加工业、流通业的密切结合,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不利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通过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
(二)继续推进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是分阶段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三种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不断改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基础,也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任何国家,无论在其经济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都把三种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府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的重点。只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三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需求导向作用,对制造业和建筑业发展,会产生极大的需求;二是基础设施的完善,是诸多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高速公路对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大型客机对跨国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必要的条件。因此,不断推进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三)加快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实现资源节约和产业技术水平升级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经很大,但从总体看,还存在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生产和使用中能耗与材耗过大、产品质量差、产品生产规模效益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弱、造成的环境污染较严重等问题。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动力,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等措施,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工业各部门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四)大力开拓第三产业,大量吸收劳动力就业是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环节。目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无论是常规第三产业,还是新兴的第三产业,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今后一个长时期我国吸收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因此,大力开拓第三产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三产业的开拓,在城市和农村有着不同的任务。目前,城市商业、饮食服务业等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今后,应着重开发旅游、文化、体育等利用闲暇时间的休闲健身产业;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业;开发提供法律、技术、财务、投资等专业知识服务的咨询服务业以及开发房地产业等。农村应当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发展商业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适应农民需要的第三产业。
四、产业政策调整建议
(一)从源头上控制局部过热。当前,经济呈现局部过热现象,主要是与土建相关的投资过热。因此,目前宏观调控应重点调控与土建有关的投资,积极引导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源头上控制局部过热。
(二)产业结构调整要长短结合。要统筹短期适应性调整、中期开发性调整和长期战略性调整,充分考虑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三)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生产与生活条件;要保证农业耕地面积,保护粮食生产能力;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服务支持体系、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发展,为农产品结构调整创造条件;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并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四)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快对金融、电信、交通、教育、旅游等垄断性行业改革;加快培育国内大型流通企业;通过体制创新,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专业化分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五)鼓励技术创新,加强自主技术开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从制度激励、人才培养、服务支撑等方面,鼓励企业自主技术开发和各种创新活动;进一步提高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强对机械装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支持,继续鼓励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大政府对关键共性技术的支持力度和联合攻关;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诊断服务体系、技术信息网络等公共品投资和法规建设,提高企业技术获得能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