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自从费雪提出著名的交易方程式“PY=MV”以来,似乎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就变为对四个变量的研究,即一般物价水平、国民收入、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迄今,经济学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前三个变量,并且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关于货币流通速度问题,经济学家并未作系统的、有创见的研究,这恐怕就是宏观经济学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几个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原因。货币数量的某种变化,在流通速度变化的基础上,对于价格与收入水平会产生各种影响。不仅如此,在理论上,它是货币理论、特别是货币动力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是货币制度研究的基础。讨论货币流通速度问题,对于重新认识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对于突破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停滞状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趋势
在经典货币数量模型中,货币数量可以描述为:
MV=PY (1)
它将名义收入水平PY(即GDP)、货币存量(M)以及货币流通速度(V)联系在一起。我们也可以把式(1)两边取对数后求导可得:
dP/P+dY/Y=dV/V+dM/M (2)
用小写字母来表示变化率,上式可写为
m+v=π+y (3)
其中m是货币增长率,v是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π是通货膨胀率,y是产出增长率。从公式可以看出,在通货膨胀率、国民生产总量变化率和货币供给变化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四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由式(1)我们可以算出各年的货币流通速度。根据1991~2005年货币统计口径计算PY/M1、PY/M2得到货币流通速度V1、V2。(表1)见附图,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具有以下特点:
(1)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1991~2005年广义货币流通速度V2从1.16下降到0.61,下降了47%;V1从2.41下降到1.70,下降了29.5%,V2的下降幅度要远大于V1。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V1的波动幅度要大于V2。
(2)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货币流通速度增减速率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速率与经济增长率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增长高涨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速度放慢;经济增长处于低潮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加速。V2的年度变化率,自1991年以来有两次为非负(1994年、2004年),分别对应着两次经济高涨期;V1也显示了同样的波动特征,反应程度比V2强烈;并且,前两次V1滞后GDP增长率的波峰,两年后达到波峰值,V2滞后一年。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增长周期的这种密切相关性产生于经济增长周期带来的物流加快和货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增长旺盛时,居民收入增加且通货膨胀预期加大,消费欲望高涨,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二、货币流通速度变动与通货膨胀率关系
为了进一步分析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再根据公式(3)计算出各年份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表2)我们从图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出CPI与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V1、V2之间的关系。(图2)
从中国的情况看,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变动,以及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之间存在着同向变动的关系,尤其是通货膨胀率和M2的流通速度之间的同向关系更为明显。从图中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同比关系,即随着通货膨胀率上升,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在增加;随着通货膨胀率的降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在随着下降;而且广义货币M2的流通速度的波动相对于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和M1的波动都较小。在1997年以来的通货紧缩过程中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对真实经济的衰退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从现金余额数量论出发,上述结论可以表述为(只考虑波动分量):随着货币总量增长率的上升,家庭和厂商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降低;反之,随着广义货币M2总量增长率的降低,家庭和厂商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上升。
弗里德曼指出:无论何时何地大规模的通货膨胀总是个货币现象。同样,通货紧缩实际上也是个货币现象。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增长速度太低,引发经济中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由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比货币增长率的变动更剧烈,因而导致货币收入流通速度降低。
三、货币流通速度变动与通货膨胀计量分析
国内学者对通货膨胀的产生大多从需求供给两方面来分析,那么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与通货膨胀的产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1、进行Grange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思路是:如果x的变化引起y的变化,x的变化应当发生在y的变化之前,即若“x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则必须满足以下条件:x应当有助于预测y,既y关于y的过去值的回归中,添加x的过去值作为独立变量应当显著地增加回归的解释能力。根据前面的分析,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应当是导致通货膨胀率变化的原因之一。我们取滞后值m=2时,采用上述方法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表3)可以看出:V1不是引起CPI的Granger原因的可能性为0.0078,F的统计量为10.500。所以,我们可以拒绝原假设,即V1是引起CPI的原因的可能性为0.9922;同样,在V2与CPI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中,V2不是引起CPI的Granger原因的可能性为0.0283,F的统计量为6.5641。所以,我们可以拒绝原假设,即V1是引起CPI的原因的可能性为0.9717。
2、建立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时间序列模型
CPI=a0+b0V1+з CPI=a1+b1V2+з
首先,我们用Eviews软件对CPI与v1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CPI=8.679+0.632V1
(4.562) (2.965)
R2=0.403 F=8.79 P=0.00
该方程的常数项以及系数均通过了T检验(置信水平a=0.01),也通过了P检验(p<0.01),且V1的系数为正,说明在样本观察范围内,通货膨胀率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成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方程也都通过了F检验(置信水平a=0.01),同时也通过了P检验(P<0.01),表明所建立的4个方程总体是显著的。
再对CPI与V2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CPI=12.131+0.965V2
(3.434) (2.169)
R2=0.266 F=4.705 P=0.00
同样的分析,该方程的常数项以及系数也通过了T检验(置信水平a=0.01),同时通过了P检验(p<0.01),该方程也是显著的。不过比较这两个方程,我们可以发现,上面方程的R2值要大于后者,说明CPI与V1的拟合优度要高于CPI与V2的拟合优度。
总结这两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
①检验结果。在1、2层面上,货币流通速度同通货膨胀率都呈微弱的正相关,特别是在短期内。
②经济解释。从模型结果来看,也符合常识所见。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价格上升,货币会贬值,人们会急于把手中的货币支付出去,换成实物或可保值的证券,以使其效用不降低。而关于我国通货膨胀,与我国政策密切相关,在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转型中,政策放松时很容易出现投资饥渴症,通货膨胀率就高。在买方市场出现后,经济结构转变,基础设施完善,就成为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
四、结论与启示
分析表明,货币流通速度变动与通货膨胀率变动有直接的联系。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它包含了防止通货紧缩和防止通货膨胀的要求。2004年后面对经济的又一次过热,中央银行两次调整准备金率,提高了利率,对通货膨胀局面有一定的改观。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得不考虑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对经济带来的影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