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由南向北进入春播季节,可广大农民还在心急如焚地等待着上级部门提供准确的种植信息。记者在苏北农村采访,所到之处,深深地感受到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农民有一股十分强烈的心声:入世以后,谁能告诉我,今后到底种(养)什么?
农民“三问”
——喊出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2001年,农业部一位负责同志到苏北考察工作,每到一地都要回答农民们几乎相同的问题:“您是农业部的,能告诉我们今年种什么好卖?养什么赚钱?今后农业结构怎么调?”使这位身居京城的负责人深有感触。入世以后,善良和辛苦的农民们还是再问,他们不停地问、反复地问,所问的问题依然如故。
一问:农业结构怎么调?前不久,江苏省委农工部、省农林厅等9个部门在联合调查中发现,抓了好多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现在农民们在发展种植、养殖业的过程中,90%的农户仍然是看别人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看别人养什么就跟着养什么。尤其是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种植上劲吹粮改菜、粮改经之风,养殖上片面发展生猪和特种水产,造成了新的结构雷同,加剧了农副产品的卖难问题。2000年棉花价格强劲反弹,刺激了农民扩棉热情,2001年江苏棉花面积、总产都创下了近10年的峰值,全省植棉面积590万亩,比上年猛增147万亩,增幅达33%,结果新棉行情暴跌,每担皮棉只有320元左右,比上年猛跌200元。江苏射阳去年棉花总产创下共和国之最,达到140万担皮棉,不少农民家中至今还有棉花没卖,农民问:几十万亩田应该怎么调?调下来又怎么办?
二问:现在到底种什么?湖南、江西等省是我国早籼稻的主产区,去年南方主产区调减籼稻面积46%,8月份,市场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早籼稻俏销,价格上扬,效益可观,不少企业现钱还一时拿不到货;市场还同样给江淮的农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前两年,国家通过价格杠杆来影响农民压缩红小麦面积,结果从2001年7月份开始,红小麦市场吃紧,价格首次超过白小麦,每公斤达1.10元,农民们看着白花花的小麦有苦难言。无独有偶,福建、海南香蕉、浙江、广东、湖北桔子,江苏、安徽稻田养蟹,山东苹果、山西枣子、河北梨子等,近两年几乎都是以悲剧角色进入市场的。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盐城市种粮大户杨定海说:“去年他种植2800亩水稻,亩产600公斤,才赚点钱。”他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如果一家一户三五亩地,一年种稻麦两季,肯定是赔本仅赚个饱肚子,现在最最紧要的是赶快告诉农民:今年春季种什么,秋播又该种什么?
三问:种养什么能赚钱?客观地讲,近几年,全国上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是大的,但是,从种种媒体上宣传报道的消息来看,几乎众口一词:调整农业结构就是“压粮扩经”,于是,挖鱼塘、蟹池、虾池沿路可见,栽果树、种蔬菜、长花草、建大棚,遍地开花,据调查统计,结构调整雷同率高达88%。结果导致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局面。在农村采访时,经常听到某某农民又被骗了的事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们求富心切,在得不到县、乡、村准确种养信息的情况下,农民们见毛就是鸭,购良种、买资料,屡屡挨骗,其实干部们自己也吃不准种养什么赚钱,又如何告诉农民。因此,盲目背后是农民几多心酸泪啊!
关注“三农”
——各级政府还应有所作为
2001年以前,我们对于中国农业能否适应WTO的探讨,都是针对农业生产和贸易如何应对WTO的挑战,这只能是整个“三农”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仅从地租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差距来,因为,粮食这种资源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的根本是来源于地租,土地面积越大地租的绝对值就越高。据统计,我国农村户均土地面积仅0.4公顷,劳均不足0.3公顷,美国平均400公顷,劳均约52公顷,我国生产每公斤小麦成本一般在0.8~0.9元,而美国则在0.5~0.6元(人民币),我们每亩棉花2000株左右,每株要多结桃才能增产量,结果生产周期长,成本高,而美国则采用高密栽培法,每亩万株以上,每株只许结几个桃子,一次性采收结束,周期短,成本低,谁有竞争力,不言自明。
现在,中国已经入世,九亿农民的问题,是牵涉到全局性的大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当前我们可以采取三个方面的对应调整。一是确立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就业的国家战略,加快国内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转移剩余劳动力。现阶段,要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大幅度安置农民。二是政府鼓励农民通过合作提高经济规模。借鉴日本、韩国等东亚小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经验,政府财政投资和贴息贷款应定向支持农民合作社经济,促进农民合作社直接进入金融、加工、批发等领域,以非农经营收入回报农业。三是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农业保护框架内,对农产品,特别是农业主产品的储备、农业保险和灾害等方面实行政策支持。那么,关注“三农”,我们的各级政府究竟该怎么办?
建立全国农业信息预警系统。现在,我国农业产业的预警系统还未建立,2001年日本对我国鲜香菇、香葱、蔺席草等实行贸易限制后,企业和农户全然不知,因此,要尽快实现全国农业信息联网,对农产品进出口进行监测,提供国内外市场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变动情况和市场发展趋势,同时,可发展按农产品分门别类组建行业协会,既负责生产,又负责收购、加工、出口等,以填补从政府部门中剥离出来的部分职能。让“好的多了,多的好了”。
建立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2000年9月,农业部正式启动“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准备用3到5年时间,建立起覆盖全国省、市、县和大多数乡镇以及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信息网络,截止到当年底,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接近2200个,和1998年不足200个相比,增长了11倍,但同我国2000多个县市、4万多个乡镇和20万个村(居)委会相比,实在是少得可怜。2001年,面向全国9亿农民的“中国农业科技服务网(九亿网)”也正式开通。目前,现有的农业网站普遍规模偏小、,内容贫乏、形式单一、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乡镇财政已有3000亿赤字黑洞,相当部分的村只有“一个戳子(章),一张桌子”,无力来办农业网站,市县电视台又面临撤并问题,有线广播有的早已名存实亡,县以下根本无法做好农民需要的信息发布工作,信息断层问题亟待解决。
建立有效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建立农民利益保护机制,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系统工程,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只能由握有界定产权、配置资源及独具宏观调控职能的政府充当主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主要有资金投资机制、组织创新机制、产权保护机制、市场调控机制、社会化服务机制、农村保障机制和法律约束机制。众所周知,农民的组织程度弱化和自我保护能力低下,已成为农民利益流失、农业发展和应对WTO挑战的主要阻碍因素,因此,要建立健全各种专业合作经济和市场中介组织,把农民分散的、零星的、单个的经济行为纳入到有组织、大规模的市场活动中来。在农民遇到一些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时,政府职能部门应用多种形式服务农民,做到产前引导调,产中指导长,产后帮助销,并及时校正市场机制的扭曲状态,使农民的贡献与收入成比例发展,以便实现农民利益的最优化、最大化。同时,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系统,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在养老、失业、医疗和农业保险等方面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给予农民更多的法律援助。
只有以上系统、网络和机制都建立起来了,我们的各级干部和政府职能部门都转变了作风,增强了为“三农”服务的本领,才有本钱和大胆地告诉人们:今年种什么。可以深信,经过入世后4年过度期的整合,我国农民、农村和农业一定会赢得美好的明天。(文/邹德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