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18期/管理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07/4/2

作者

□文/李 炜

浏览次数

1807 次

产业链中企业分工与协同效应分析
  随着全球化竞争激烈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企业作为最基本的微观主体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而产业这一中观层次的组织形式得以更多的关注,其目的在于寻求更为显著的协同效应和整合竞争优势。而产业链则是近几年来人们多次提及的概念。如何看待产业链与产业的关系?如何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认识产业链中企业的分工问题?其协同效应如何发挥?对于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说明,有利于对产业链理论及其应用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产业链的内涵及其与产业的关系
  对于产业的认识,相对统一。所谓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本文以此为例,重点突出了作为产业集合中微观层次主体——企业的同类联系。
  而对于产业链,学界说法不一。郑学益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认为“产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这样,一个企业的单体优势就转化为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形成这个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李仕明认为“企业经营要有好的‘上家’和好的‘下家’,这种经营环境中的上游—中游—下游,对企业而言,通常称为供应链,对于政府,则称为产业链”。其突出了对于不同主体而言的产业链概念的差别。芮明杰、刘明宇从产业整合角度指出产业链描述的是厂商内部和厂商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它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
  综上,笔者认为产业链是产业的横向与纵向拓展,二者在主体部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包含了对具有某种经济技术联系的企业群体的表征,内涵是相同的;而其研究客体的重心则由同类企业群体转移到内在联系更为复杂的产业利益相关者群体上。因而提出了产业链概念,其目的在于在对产业链的定义、结构、功能、利益分配等诸多方面问题解析的基础上,通过论述产业内部组织架构与联系机制,并结合价值链、供应链等较为成熟的理论,为产业内部企业合理分工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因而,从产业本身出发,其结构上的链式特征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而这种链式不是单纯的二维平面结构的点与线的横向延伸,确切地说,产业链是一种处于时间与空间二重维度中的组织形式。产业链中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其发展兼有时间上的同步性与继起性,空间上呈现双向的立体网状结构。
  二、分工在产业链中的应用
  分工理论贯穿于以斯密、杨格等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到以杨小凯等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发展始终。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分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认为分工与市场范围的扩大存在正反馈机制。但其对于分工的描述仅仅局限在企业层面。马歇尔继承了斯密有关分工的研究,并在《经济学原理》中描述了“地方性工业”的原始形态,也就是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在特定区域的聚集,并称之为“工业区域”。杨格在其经典论文《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中进一步论述了劳动分工、收益递增和市场规模的作用关系。杨格认为产业的运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随着分工的不断演进,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分工链条不断加长,不同专业化分工之间相互协调会带来最终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市场交易的增加,而规模经济只有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才能出现,并提出了作为分工最大特点的迂回式生产的概念。之后施蒂格勒、罗森、杨小凯等人运用现代的分析工具进一步发展了古典的分工思想。
  从分工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分工与专业化生产、规模报酬递增密不可分,而产业链正是一种以收益递增为特征的纵向产业内分工和以比较优势为特征的横向产业间分工为主导且相互交织的产业组织形式。分工的深化是产业链发展和市场扩大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迂回生产”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拉长。分工所带来的产业链网络结构中新增的节点或称之为中间环节,既是价值的新增长点,也为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产业链因其时空的二重维度和复杂的网络结构,决定了其内部企业的分工,较之于其他经济组织,必然更为复杂。具体表现为:
  (一)从产业链时空维度看,企业分工呈现出动态性和地域性。产业如同能动的生命体一样,存在着从成长到衰退的生命周期。在周期的不同阶段,要素投入、产出规模与结构等都有不同的表现。伴随着产业发展的不同形态,企业所处于分工链条的位置亦有所区别。在需求导向的现实经济中,企业将以市场为定位,通过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动态变化适应外部环境。分工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在特定地域空间的聚集,当然,与集群概念并非完全一致,企业分工还可能以现代信息技术下虚拟组织的形式出现。
  (二)从分工所涉及生产流程的方向,可以分为纵向分工和横向分工。若是把原材料作为起点和最终消费者作为重点的整个供应链或价值流看作是生产制造过程,那么在其中不同生产深度的阶段或层面之间进行分工是纵向分工,在相同或类似生产深度的阶段或层面上进行的分工是横向分工。
  (三)从分工的主体层次性,可以分为企业内分工与企业间分工。企业内分工与企业间分工是分工经济微观层次的、最普遍的形式。企业内分工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协调的分工形式,包括同属于某个厂商分布的不同国家的附属企业,以及运用母公司资产通过兼并、收购、参股等控制手段进行协调的分工方式。企业间分工是独立的厂商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进行协调的分工方式,它可以是不同的厂商原材料和生产工具设备的供需关系,也可以是同一个产品不同部件生产的关系。
  三、产业链分工下企业的协同效应分析
  所谓协同效应,即单体之间通过一定方式的结合,发挥单体简单相加所不能取得的效果。其实质强调结合方式的有效性。Michael E.Porter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从分析产业结构出发,以五力模型为核心对产业中竞争力量进行分析进而阐述企业竞争战略的构建,而现实经济中企业关系已不再是单纯的竞争或者合作关系。复杂的分工关系使得同一产业链中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面临更为多样化的联系方式。这种联系的构建目的在于通过竞争与合作的平衡作用取得企业的共赢发展,即取得竞合的协同效应。事实上,产业链作为大量专业化分工的独立企业结合成的紧密协作的有机体系,内在企业具有很强的协同效应。
  (一)生产协同。产业链通过专业化分工,上下游纵向关联,企业间可以在生产品种、批量、进度等方面进行协调,以正式契约或其他关联形式形成顺畅的生产链条;同业横向关联企业可以通过差异化等战略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在良性竞争的态势下取得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协同效果。
  (二)销售协同。渠道是销售的关键环节,产业链内企业可以共建分销渠道,或以合同方式共享第三方提供的分销网络。共建销售队伍、联合进行品牌宣传与推广、共建售后服务网络等方式有利于企业销售成本的降低和渠道整合优势的建立。
  (三)技术协同。产业链相关企业可以联合进行技术研发,减少单个企业新产品研制费用,分散企业投资风险。同时,对专利、专有技术等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共享,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的溢出效应,提高产业链整体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
  (四)管理协同。产业链具有较强的结构稳定性、关系长期性和行为稳定性。因此,产业链企业协调发展需要企业在战略的高度保持协调,以避免资产专用性高、机会主义行为等情况的出现,在企业群体中形成信任机制和文化认同,通过非契约化降低交易成本。另外,成功的管理经验能够很迅速地在产业链内扩散,发挥产业标杆的作用,改善企业管理效率。
  四、结论
  产业链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其形式是动态演进的。即要求产业链内部企业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分工,构建合理的专业化水平,以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当然,怎样确立有效分工水平,取决于具体产业链的组织结构和特征,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64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