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18期/管理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07/4/2

作者

□文/汪 稳

浏览次数

857 次

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现实合理性
  提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基于决策有用观,历史成本计量已无法适应知识经济带来的冲击,公允价值以市场定价为基础,适应这一变化,其决策价值要明显优于历史成本。但在我国现阶段运用公允价值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本文就此提出对策。
  一、公允价值
  会计计量主要涉及两个问题: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或称计量基础)。在会计理论和实务上,除非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计量单位都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名义货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列举了五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市价、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成本会计所特有的缺点日益显现,在通货膨胀时期表现得更为突出。公允价值,是一种涵盖多种计量属性的复合概念,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它只是一种计量观念的代表。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是一种潜在的价值,它需要通过某一具体的计量属性得以体现,而某一具体的计量属性也只有在能反映公允价值时才具有客观性。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引入
  我国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制度创新。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公允价值的引入,在许多具体准则中都能看到这些变化。如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对子公司股权投资收益确认的改变、非货币性交易中以公允价值确认换入资产并确认置换收益等。这一变化是符合会计目标的历史变化趋势的。
  会计目标的变化一直是当今会计理论和实践中关注的焦点问题,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向谁提供信息和提供什么信息。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美国会计界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了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即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历史成本会计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验证性,通常记录原始的购买价就足以满足需要。历史成本原则符合受托责任观而与决策有用观相背离。决策有用性要求最大限度的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及可靠性,而采用公允价值就能做到这一点。
  三、我国应用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
  应用公允价值虽然是会计计量的必然趋势,但在我国现阶段,运用公允价值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可操作性问题。公允价值的运用较历史成本在技术和人才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值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专业技术高超、诚信的评估师队伍,增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较难得到有效的推广。二是税收问题。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带来了税收上如何衔接的问题。如公允价值模式会大大增加纳税调整的工作量等。再就是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问题。就市场可观察到的现行价值而言,相关资产活跃市场的存在是必备的条件。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不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
  四、应对对策
  (一)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发达的专业评估技术以及娴熟而讲求诚信的评估队伍是正常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前提,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应尽快出台准则的相关指南,并大范围开展专业培训,努力提高专业人员素质。此外,在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同时,加大对专业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二)防范操纵利润。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加大、专业判断的事项增多,导致会计人员滥用会计准则的机会增大。如何限制和防止操纵利润,是准则制定机构和证券市场监管机构所应当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税收协调。从我国现阶段税收立法看,是遵循税法与会计相互分离的原则。笔者认为,由于税法上对企业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强调的是收付实现制,因此,对调增的留存收益和未实现收益,估计进行征税的可能性比较小。同样,如果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房地产后将使原来折旧摊销的税前扣除效应消失,对此类企业将会产生不利影响。一些房地产企业明确表示,如果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在税收上不利,则他们有可能还是倾向于使用成本模式。
  (四)选择性地允许使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价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一项基本的计价理念。但是在本次制定完成后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的运用仍然是比较有限的,只有在准则中明确规定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计价的项目才可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因此,有关部门和单位应进行协调,明确新会计准则的相关事宜,以利于新会计准则的正常运用。■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90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