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18期/产业经济/正文

发布时间

2007/4/2

作者

□文/沙宪宏

浏览次数

889 次

辽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建国初期,我国就在辽宁重点建设了几个工业基地。20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对外开放政策将发展重点转向辽宁南部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省内不同地区的发展,并最终造成了区域发展的不均衡。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发展机会,研究辽宁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了解区域经济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对于辽宁整体经济增长与发展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辽宁区域差异形成原因
  (一)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各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因素,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区位和资源上。辽宁的地形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别是东部丘陵山地区、中部平原区和西部丘陵山地区。发展最好的城市,如沈阳、鞍山都位于中部平原区;而大连、营口则借助临海的港口优势,带动了经济的腾飞。靠近辽宁省西北部省界的朝阳、阜新和铁岭,由于没有港口,也不是陆上交通枢纽,给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阻碍,限制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源流动,造成经济发展缓慢。而同处丘陵地区,位于辽宁中部的抚顺、本溪、锦州等城市,一方面由于和沈阳、鞍山等较发达城市接壤,受其经济辐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由于拥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重工业较为发达,经济的发展水平较朝阳、阜新和铁岭高。从辽宁各市的发展态势来看,由区位导致的区域差异正逐步扩大,而由资源导致的区域差异则趋于减小。如沈阳、鞍山、大连、营口等城市所占比率都呈上升趋势,而辽阳、抚顺等资源型城市的比率则趋于减小。
  (二)区域战略重点的转移。辽宁省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硼、菱镁石、金刚石、滑石、玉石、溶剂灰岩等矿的储量均居我国首位,辽河油田是我国第三大油气田,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5%和10%。建国初期,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鞍山、本溪、抚顺、盘锦等重工业城市,辽宁也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的建设重点逐步转向东南沿海省份,与此同时,辽宁省也制定了“外向牵动”的发展战略,将其战略重点向南转移。在这种发展背景下,辽宁省内唯一的全国沿海开放城市大连和东北第二大港营口,借助其港口优势以及在政策、资金上可获得的巨大支持,经济迅速发展。营口也成为辽宁省除沈、鞍、大以外唯一的比率呈上升态,相对发展速度大于1的城市。反观辽宁省一些重工业城市,在原有体制下,并未形成完善的自我发展体系,因此在失去国家政策、资金支持以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这也是导致省内经济差异扩大的原因之一。
   (三)经济结构的效率差异。每一个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该地区的经济结构密切相关。所有与经济发展有关的要素、资源都需要由经济结构来转换和体现。因此,不同地区经济结构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资源利用的效率,导致资源与要素流向利用率高的地区,并最终造成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在地区的经济结构中,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国有经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比较严重,与三资、股份制经济等所有制相比,经营的灵活性较低,社会成本较高,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公开竞争的情况下处于劣势。建国初期,国家的大力扶持,使得辽宁在我国重工业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决定了在辽宁省经济中,国有经济成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体制改革的进行与深入,辽宁省内的所有制改革也获得一定成果,截至2004年,鞍山、大连、沈阳三地的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已经降到60%以下,而锦州、抚顺、本溪等原有的重工业城市的这一数值仍超过80%。经济发达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较低,经济增长的活力较强,增长速度也较快;相反,不发达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经济增长遇到较大阻碍,速度较慢,这是导致辽宁省内区域差异进一步扩大的原因之一。从产业结构来看,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技术层次高,产业规模与产业联系搭配得当,将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2004年辽宁省的沈阳、大连、鞍山等经济发达地区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级产业结构的方向迈进,其中沈阳的三个产业之比为6.4:44.3:49.3,基本完成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转变。而铁岭、朝阳等市的产业结构尚处于较低级的阶段,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都接近甚至超过30%,这种低级的产业结构说明生产要素在三个产业中分配的结果使得各产业收益相等,但却未获得生产要素分配的最高效率。辽宁省内这种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生产要素分配效率的差异,也导致了省内不同地区间的区域经济差异。
  二、辽宁区域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一)制定以缩小区域差异为目标的区域发展政策。政府对区域经济的干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投资和政策调控。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已不能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集中财力、物力发展落后地区经济,这种发展方式也不利于这些地区形成自身的经济发展体系。因此,辽宁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主要通过政策进行调节。如健全区域的补偿体系,利用政府的转移支付,对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鼓励落后地区发展的积极性。针对西北部内陆不发达地区的具体情况,结合各自的经济基础以及相对优势,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推进落后地区的所有制改革,减少国有经济成分的比重,增加经济活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区域要素与资源的流动向高效化、合理化发展。加强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政府间的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调配中的积极作用。
  (二)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构建圈层间的产业分工体系。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得知,产业结构演进和水平的高低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落后产业结构中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低下,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辽宁省各圈层的产业结构调整应各有侧重。对于北部和西部处于内圈层的城市,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加强工业结构升级改造,主要针对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革新。同时从种植业、林果业、牧业等产业中寻找突破点,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对产品进行精加工、深加工,建设成省内的农业基地。居于中间层的锦州、本溪、抚顺等城市,都是传统的资源型重工业城市,各自的工业类型大致相同。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他们主要通过产业发展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降低区域间产业的趋同现象,提高产业竞争力,并且可通过接受外圈层产业调整转移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加工型产业,借此加强与外部圈层的联系。处于外部圈层的发达城市,都已发展到工业化后期,调整的目标是达到更高层次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它们在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的同时,还应通过产业转移与技术扶持等手段,加强与中间圈层和内部圈层的联系,最终构建一个高效、完善的圈层间的产业分工体系。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点——轴扩散效应。区域经济发展初期,由于资源向少数地区集中,导致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由我国学者陆大道提出的点——轴理论是解决这种不平衡性导致的差异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原则。目前,辽宁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沈阳、鞍山、大连为中心城市,以沈大高速公路为轴线的点——轴体系;而且辽宁省内的公路交通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省内各市间高速公路的连接。而由省内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虽然北部的铁岭、阜新与沈阳接壤,但其经济仍处于省内下游水平,这说明了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不强,对周边城市的扩散能力很有限。因此,政府应一方面继续加大对于省内公路交通网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引导要素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流动;另一方面应强化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分工以及不同圈层间的产业带的形成。最终构建以沈鞍大为一级发展轴,本溪——丹东、盘锦——锦州为二级发展轴,并慢慢辐射铁岭、朝阳等城市的点轴系统。以此模式加强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的经济技术扩散,加快要素、资源的流动与配置,推动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形成,并达到减小辽宁省内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目的。■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9157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