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19期/经济视线/正文

发布时间

2002/4/14

作者

-

浏览次数

2942 次

现代企业的人才特征

  现代企业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人才的层次性。对企业来说,既要有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具有远见卓识的高层决策指挥人才,又要有处于企业中间层次的参谋、辅助的职能型人才,还要有把决策化为具体行动的基层执行人才。这仅是粗略的层次划分,实践中还可划分出更多、更细的层次。各层次的人才,应有科学合理的比例。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其人才层次与比例亦随之不同。
  二是人才的多样性。现代企业需要各种人才。既有对市场经济具驾驭能力的企业家人才,又有掌握高新科技、从事科研开发、技术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还要有精于管理的各类管理人才、擅长市场营销的销售人才、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以及擅做思想工作的政工人才等。切勿仅将具有职称,受过高等教育者视作人才,技术工人也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辞海》把人才定义为具有某种特长的人。企业是多种人才的组合群体,应不拘一格用人才。
  三是人才的组合性。即企业内部的人才结构。企业应对拥有的各类人才进行合理组合。哲学上说量变(内部组合结构的变化也是一种量变)可引起质变。足球比赛中的阵形变化,如四四二阵形变为四三三阵形,人未变,组合结构变了,便会带来比赛胜负的变化。对企业内部人才如何摆兵布阵,求得最佳组合,发挥组合效应,是领导艺术、人才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管理从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所谓两头大中间小,即强化科研开发与市场营销两头。企业人才结构也应随之进行调整与变化。
  四是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即使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进入企业后也有个适应期。目前企业正面临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等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因此,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具备前瞻性。在抓好引进人才、充实人才队伍的同时,还须抓好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创造条件,多形式、多渠道鼓励人才进修,进行知识更新。在这方面,既要高瞻远瞩,更要舍得投入,要正确处理企业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切忌临渴掘井,造成人才断层。
  五是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使用不当,待遇不公,不能为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等,均会影响甚至挫伤人才的积极性。人才的积极性一旦丧失,其作用不但不能发挥,还会带来负面影响,产生连锁反应。
  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人事管理。人才是创造财富的最宝贵的资源。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其成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


创维集团的
用人怪招

文/丁 亮

  不久前,创维集团的老总们坦言,在维,三十岁以上男士如果没有结婚就很难获得提拔。他们认为,结婚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如果男人到了三十岁还没有结婚,很可能是有问题的。老总们列举了三条理由:
  首先,这种人没有责任感的约束,下了班没有寄托,多晚回去也没人管。可有了家庭就不同了,婚姻中的感情就是一种制约。
  第二,他可能对一些问题太理想主义,所以一直找不到一个太太,不能容纳别人,挣了钱取得成绩也不愿意与人分享,也可以说他没有博大的胸怀,这怎么做领导呢?
  第三,结婚就会有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如果培养下一代他都不喜欢,那他怎么会培养助手,提拔助手呢?

李嘉诚抢学问

文/韩 丁


  李嘉诚12岁来港即负起赚钱养家的重任,但他上进心极强,工余时间他就捧着《辞海》埋头苦读,天天如此,一本《辞海》让他翻得都旧了。
  如今李嘉诚70多岁了,仍爱书如命。他最爱科技、经济、哲学、历史方面的书,每晚睡前都要看一会儿。现在科技的发展如日中天,他也跟着天天更新知识。他形容自己不是求学问,而是抢学问。
  李嘉诚从不看小说,也不看娱乐新闻,从不睡午觉,挤出来的时间,他用来吸收最新知识。每天早上7时30分,他的下属就会把当天有关他的业务的剪报放在他的办公室桌面。不但要跟随社会进步,他还要比社会跑快一点。这一点,从他跳出塑料厂到发展地产,再搞电讯、港口、网络生意,投资国外等都可见一斑。
  “我要建立的不仅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的企业,而且是让外国人也看得起的企业。”
  苦读英文使李嘉诚与其他早期从内地来港的企业家有所区别。早在他办塑料厂时,他已订阅了英文有关塑料的杂志,了解世界最新的塑料行情。当年,懂英文的华人在香港社会是“稀有动物”。懂得英文,使他可以直接飞往英美参加各种展销会,直接拉生意,使他可以与外籍投资顾问杜辉廉、汇丰银行的大班们打交通。后来,他还收购了“和黄”,成了一大班洋人的老板。(文/李春来 崔 银)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086 位访客